【题目】下图为某海域大洋环流示意图,箭头表示盛行风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该大洋环流所在的海域位于
A. 北半球中高纬 B. 南半球中高纬
C. 北半球中低纬 D. 南半球中低纬
【2】【2】某科察队对甲洋流的流向和流速进行调查,可借助的技术手段是
A. RS B. GIS
C. 数字地球 D. GPS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 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 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区域是世界主要农业区,该地
A. 盛产小麦,商品率高
B. 农业类型属资金、技术密集型
C. 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 水旱灾害频繁,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关于乙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锰结核、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B. 分布有世界性的大渔场
C. 是世界飓风、风暴潮的多发区域
D. 沿岸多世界著名港口,海运繁忙
【3】假如丙地有一盐场,其产量最多的时期是
A. 3~5月 B. 6~7月 C. 8~10月 D. 11~12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地下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总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三个区域中( )
A. 工业污染最严重的是a B. 常住人口最多的是b
C. 地价最高的是c D. 商业活动最为繁荣的是b
【2】【2】以下地理事项最有可能位于a区域的是( )
A. 大型批发零售市场 B. 高级住宅区 C. 疗养院 D. 中心商务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地区自然带为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其形成因素主要有、。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山麓自然带不同、 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 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山脉两侧山麓分布的自然带是( )
①北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北侧为高山草甸带
③南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④南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森林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
①河流洪峰与降水高峰期的时间间隔拉长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降水量增加 ④粮食单产下降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下列各项中符合图中a山脉以南区域地理特点的是( )
A. 水稻土是一种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 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 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问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试列举与图中地理环境类似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多选)(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