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特点中属于城市垃圾特点的是( )
①数量大 ②品种多 ③变化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 0~20 km B. 20~40 km C. 40~60 km D. 60~80 km
【2】“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A. 植被覆盖率较高 B. 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C. 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D. 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3】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 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B. 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C. 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石漠化是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如下图所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尤以贵州省最为严重。石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喀斯特地区的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慢,加上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使碳酸盐岩侵蚀作用明显等。
分析西南地区石漠化的人为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 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 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 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 回答下列各题。
【1】【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⑤~⑥
【2】【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A. 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 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 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 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面各题。
【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3】下列关于各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三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水分
B. 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热量
C.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水分
D. 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3年入夏以来,广东先后迎来了五省区党政代表团到访,新一轮省际经贸合作全面启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至今,广东在滇投资项目有1500多个,项目投资额达4000亿元。“十一五”以来,广东在内蒙古投资项目302个,投资额达1109亿元,涉及建材、化工、能源、物流等多个产业。
(1)从承接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云南省有哪些优势区位因素?
(2)在广东和内蒙古的经贸合作中,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业,试分析其原因。
(3)简析图中A所表示的区域经济联系对广西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冬虫夏草一般生长在海拔3000~5000m的山地阴坡、半阴坡的灌丛和草甸中,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极高的药用与经济价值,使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相当关注。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分布图和冬虫夏草图。
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冬虫夏草优质产区的主要原因,并为该区域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示洋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自西向东流
B. 都是寒流
C. L1是北印度洋洋流,L2是南赤道暖流
D. 1月自波斯湾到日本的油轮途径该海区是顺着L1航行
【2】当L1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日本盛行东南风 B. 塔里木河断流
C. 黄河进入丰水期 D. 北极地区出现极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