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两区城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N两河共同的水文特征
A.水位季节变化大
B.河网密,支流多
C.有明显的冬夏汛
D.结冰期非常长
【2】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农业生产都是水稻种植业
B.农业都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
C.农产品加工工业缺少资金技术
D.乙地草类茂盛,乳畜业比重大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材料一:山茶油是从山茶科(kamellia)油茶(kamelliaoleifelaabel)树种子中获得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只有东南亚、日本等国有极少量的分布。油茶的中心产地则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及湘、赣南部,其栽培历史有2300年以上,是中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油茶树生长在没有污染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喜光热、喜湿,土壤PH值5~6.5,适宜种植在坡度25度以下坡地的红壤丘陵地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且呈加剧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正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作为保障食用油安全的战略决策。
材料二:以下是我某区域图,该区域生长有大片马尾松和竹林,该地欲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试分析L河入海口附近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的自然原因。
(2)简析该区域种植油茶树的自然区位优势。
(3)当地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准备号召农民将甲地原有林地砍伐后大面积发展油茶产业,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图甲和图乙分别为 “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形区为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人口达90%
D.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世界金融危机后,某经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和其它国家迁回本国,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示意2010年以来该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回巢”制造业,原有海外工厂的销售市场主要是
A.美国 B.工厂所在国 C.欧洲 D.拉丁美洲
【2】美国“回巢”制造业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A.劳动和资本密集型 B.技术和资源密集型
C.劳动和资源密集型 D.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3】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主要原因是
①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 ②本国科技水平高 ③本国市场扩大 ④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 ⑤本国政府的支持
A.①② B.①⑤ C.②④ D.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雪松美丽皎洁,晶莹高雅。新疆伊犁河谷的冬韵,迷人不已,特别是那有着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的雾凇,最是醉人。下图为伊犁河谷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伊犁河谷醉人的雾凇景观最集中出现的月份是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2】最有利于伊犁河谷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3】为伊犁河谷雾凇形成提供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夏季平均气温,划分中国不同类型的避暑区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甲类型与乙类型避暑区形成的相同因素是( )
A.纬度高 B.海拔高
C.阴天多 D.白昼短
【2】避暑时,最应携带防晒物品的避暑区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甘蔗制糖的比例通常是8吨甘蔗制成1吨糖,每吨糖的市场价是5000元左右,每千米运费2元/吨。下图是两种甘蔗制糖厂的区位选择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甘蔗制糖厂厂址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土地 B.市场 C.交通 D.集聚
【2】甘蔗制糖厂属于什么指向型工业( )
A.原料 B.市场 C.劳动力 D.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