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_____ it _____ for your help, I couldn’t have made any progress.
A. Had; not been B. Should; not be
C. Did; not be D. Not; be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沿49°N的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区域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A.② B.③ C.④ D.⑤
【2】图中④地最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A.暴风雪 B.飓风C.沙尘暴 D.酸雨
【3】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⑤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B.②地因西风溯河而上受山地抬升,降水量较多
C.⑥地附近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
D.①地比⑥地多地震,且①地比⑥地大陆架狭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天津条约》签订后,护照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譬如“兹有本国人名某某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战争后外民可凭证游历中国
B.如外民寻衅滋事,地方官无权留难
C.中国内地已对外民全方位的开放
D.晚清政府已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回答下列问题。
【1】
A. 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 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 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 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大陆是
A.北美大陆 B.非洲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2】10°~20°纬度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D.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3】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10°~30°地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 B.降水量空间变化主要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C.纬度40°~60°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纬度30°~40°地区冬季水循环更强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人造烟幕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幕能使大气的
A. 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B. 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C. 大气的反射作用加强 D. 大气的反射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右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有贺兰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2】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三地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A.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 B.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D.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
【2】下列关于A、B、C三地说法正确的是
①A地海拔高,气温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②“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A地的写照
③B地阴雨天气多,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④C地由于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且海拔低,因此冬季
气温比B地高 ⑤B地由于海拔比A处低,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比A处多 ⑥B地多夜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