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是我国水果重要产区之一。①地适宜种植的水果是( )
A.苹果 B.菠萝 C.椰子 D.柑橘
(2)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 (②或③)线,理由是 。
(3)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为有利的是 村,理由是 。
(4)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答案】(1)B
(2)250米<h<350米
(3)② ②线路坡度小,工程量小,水土流失少
(4)丁 丁村处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
(5)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
【解析】试题分析:
(1)首先利用图中纬度信息和题干中的“我国东部沿海”进行空间定位,可判断出该地为亚热带丘陵,柑橘为亚热带水果。
(2)读图可知图中海拔最高处350米—400米,最低处为50米—100米。交叉相见的高差范围为250米<h<350米。
(3)公路大多沿等高线分布,以免坡度过大,增加工程难度。读等高线图可知,③线经过山脊,地势高低相差大,工程量大。
(4)读图可知,丁村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势,交通便利。
(5)处位于峡谷,筑坝拦水工程量小,带来的问题是需要移民(丙村被淹没)。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区域河流、抽水站、灌渠及灌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A. 风力侵蚀作用风力堆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流水堆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
D. 喀斯特溶蚀作用喀斯特堆积作用
【2】
A.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平
B.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C. 大气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
D. 土壤组成中矿物质成分多
【3】
A. 综合治理,保持水土
B. 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C. 多方投入,改善交通
D. 建设水库,发电兼灌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南昆铁路是1997年我国西南地区新开通的一条现代化铁路。仔细阅读南昆铁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南昆铁路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2)南昆铁路没有直接从百色到达罗平,而是向西北经过威舍再到罗平。请说出出现这种走向的最主要原因。
(3)分析建设南昆铁路的重大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1990-2010年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②区土地利用类型最有可能为
A.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工业用地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甲为“内蒙古自治区简图”,图乙表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材料二:内蒙古有富煤之忧,窝电之困。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提出“煤从空中走”和“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用”这个核心进行规划,主要有:煤—电—冶(有色金属冶炼);煤—电—化(重化工业);煤—电—热(热电联产);煤—电—建(建材产业)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1)描述图乙中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写出呼伦贝尔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并提出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3)试分析“煤从空中走”这种做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4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增加大气降水 ②增加地表径流 ③调节地表径流 ④增加地表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