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 两地纬度差异大
C. 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 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2】甲、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 地形 光照 B. 水源 热量
C. 交通 市场 D. 科技 劳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降水量pH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于 ,约占国土面积的 。
②我国重酸雨区分布在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是 ,其来源主要是 。
③(多选)下列省区中,酸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有( )
A.四川省 B.广东省
C.福建省 D.云南省
E.重庆市 F.湖南省
(2)我国西南某地盛产煤炭,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陆续新建几个大型坑口电站(煤田附近所建电站)。电站建成后,当地酸雨现象日益加剧。
①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当地酸雨形成的过程。
②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哪些措施控制酸雨?
③为什么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描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C.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 共同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公平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3】【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 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在松软沉积物海底、水温10℃以上的水域,是长距离洄游、经济价值高的一年生大型虾类。在“渤海沿海至黄海南部深水区”之间洄游。洄游对虾在渤海沿海产卵繁殖,黄河三角洲沿海幼虾成活率高;20世纪80年代渤海对虾资源几乎衰竭,90年代随着人工繁育虾苗放流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虾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右图示意渤海西南部及黄河三角洲地区。
(1)分析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适宜幼虾生长的条件。
(2)阐述黄河三角洲沿海对虾秋季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的原因。
(3)推测虾苗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4)针对渤海对虾资源减少的现状,请你说出促进渤海对虾发展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C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
材料二 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C~90°C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累积量曲线图。
(1)图中A、B两处均有森林分布,但A处种类更加复杂,试分析原因。
(2)据图判断该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及其自然原因。
(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区(山东禹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多于高原,而最终高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分别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人口增长模式及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人口增长模式图”中Ⅰ、Ⅱ、Ⅲ阶段代表的增长模式与四地对应正确的是
A. 甲乙丙 B. 丙丁甲 C. 乙甲丁 D. 丁丙乙
【2】关于图中四地人口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地教育压力大 B. 乙地为发达国家
C. 丙地劳动力不足 D. 丁地为高高低增长模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