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自然灾害与防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分析原因。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和“疏”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别列举几例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堵”: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②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③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止洪水外泄。“疏”:①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②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③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泄洪能力;④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分洪、减洪。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判断多涝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结合地形和降水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分析,从降水量来看,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从地形来看,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2)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起到截流蓄洪作用,减少对下游危害;②全流域性植树造林,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减轻洪涝发生;③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起止洪水外泄。 治理洪涝灾害的“疏(引洪)”:①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泄洪能力;②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把一部分洪水分流到湖、库、湿地当中;③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或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泄洪能力;④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可对主河道进行分洪、减洪。
【知识点】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述转化关系可用于合成解痉药奥昔布宁的前体(化合物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甲的分子式为C10H10O3,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有醛基和酯基
B.化合物乙能发生消去反应,且生成的有机物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
C.化合物乙与NaOH水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丙
D.化合物丙能和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所用的“剪刀”“针线”和“载体”分别是指( )
A.大肠杆菌病毒、质粒、DNA连接酶
B.噬菌体、质粒、DNA连接酶
C.DNA限制酶、RNA连接酶、质粒
D.DNA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The air is fresh.
B. It's noisy outside.
C. It's hot insid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该流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判断乙---丙段河流的流向,并说明理由。
(3)分析乙段河流的水文特征。
(4)分析该地发展河谷农业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地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C),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7月均温的范围值是 ,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冬季乙、丙两地气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丁地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右图是两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
C.甲、乙两省以河流为界
D.丙、丁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2】对在甲、乙两省旅行常见地貌景观叙述正确的是
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B.地表平坦,一望无际
C.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D.平原为主,丘陵间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