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除了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外,在交通形态、构成运输网的运输方式差异上明显,请填表说明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选修6:环境保护】环境竞争力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全面体现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等指标。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环境竞争力分布图。
材料二 图中A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之称。
(1)分析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竞争力高的主要原因。
(2)A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改变其环境竞争力较差的现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____ to everyone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these historic sites, the government has strengthene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em.
A. To stress B. Stressing
C. Having stressed D. Stress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但也绝不能失掉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材料表明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异域文化日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
④文化发展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城市中,____城市更有条件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2)甲地的商业网点要____(填“多”或“少”)于乙地的商业网点。
(3)据图填写,乙地的综合运输网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4)若甲、乙两地是我国东部、西部地区的代表,那么,代表东部地区的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欧洲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风向表示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盛行上升气流,乙盛行下沉气流
B.甲地多阴雨,乙地天气晴朗
C.甲地气流呈逆时针辐散,乙地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D.甲地昼夜温差大于乙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Yesterday I went to see him, _________ that he had gone abroad two days before.
A. only to learn B. to learn only
C. only learned D. only learni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山东枣庄因枣而得名。红枣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光,好干燥,耐干旱。下图枣庄市所在的区域略图,Q地红枣果实大而甜,是全市唯一相对集中、产量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Q地红枣品质优良的有利自然条件
A.迎风坡降水丰富 B.背阳坡光照充足
C.山坡排水条件好 D.土壤肥沃水源足
【2】解决枣庄红枣相对集中、产量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增加有机化肥使用量,提高红枣质量
B.举办红枣文化旅游节,发展观光农业
C.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开拓销售市场
D.延长红枣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