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不同区域。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对四地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应大力植树种草
②乙地区易发生旱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③丙地区易发生荒漠化,应退耕还牧
④丁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应大水漫灌压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
【1】 C
【2】 B
【解析】
【1】根据图示得知,甲地位于热带干旱地区,降水少,不是和发展农牧业,AD错误。乙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热组合好,适合农耕,不适合农牧业结合,②错误,排除B。丙和丁位于暖温带中温带半湿润或与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故选C。
【2】读图分析得知,甲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气候干旱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①错误;乙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发,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②正确;丙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人类过度农牧,易出现荒漠化,应适当退耕还林还草,③正确;丁地区位于中温带湿润地区,但蒸发旺盛,人类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的盐碱化加剧,④错误,故选B。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平均每年土地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 500平方千米,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 表列出我国西南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与有机质层厚度的实测数据,图为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的统计图。
(1)根据上面右图图中坐标和文字分析图中三条曲线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
A. 保温作用
B. 温室效应
C. 热岛效应
D. 全球气候变暖
【2】人类的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 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 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 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 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②_;③__;④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位置见左图)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弄”在瑶语中指山间深洼地。当地瑶族人从弄底开始,环绕弄底用小石块垒出一级又一级的梯田,依山而上,构成一个又一个同心圆梯田,形成奇特的“龙卷地”景观,梯田上主要种植玉米而不是水稻。目前,为了摆脱贫困,当地政府鼓励“龙卷地”居民向外搬迁。右图示意龙卷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七百弄乡“龙卷地”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是当地
A. 平均海拔高,山间洼地降水丰富
B. 峰丛洼地多,土地资源短缺
C. 地势起伏大,气温垂直差异显著
D. 植被稀疏,风化碎屑物质多
【2】七百弄乡“龙卷地”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而非水稻,是因为
A. 水源供给不稳定 B. 玉米生长期短
C. 当地劳动力短缺 D. 土壤浅薄贫瘠
【3】为了摆脱贫困,政府鼓励“龙卷地”居民向外搬迁,这说明“龙卷地”
A. 滑坡灾害频发 B. 石漠化较严重
C. 土地承载力低 D. 机械耕作困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省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 甲地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B. 甲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C. 乙地宜发展生态型立体农业
D. 乙地宜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2】
①湖泊调节气候功能减弱 ②洪涝问题更频繁
③土地荒漠化加剧 ④河口三角洲减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先用火烧石,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在山上破石开路。下图为褒斜古道线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A. 溶蚀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风化作用
【2】甲地的地貌类型及古人在甲地修路时采取的对策是()
A. 河谷地貌沿河成路
B. 低山垭口横岭越垭
C. 断块山“之”字型盘旋
D. 悬崖峭壁凿壁而栈
【3】三国时一队蜀军在褒斜古道驱木牛流马运军粮,行至甲地时,木牛的影子恰好与木牛垂直并指向北方,按古人天干地支时辰此时应属( )
A. 子时
B. 卯时
C. 午时
D. 酉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规划公路穿过山脊 B.规划公路走向为西北—东南
C.规划公路长约为6千米 D.瞭望塔观察范围最大的是③
【2】 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