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____ _%和____ 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__ ______。
(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___ ___。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 ,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 _。
(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以下分别是我国山脉分布图及1月与7月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 G ;
(2)写出下列山脉北南两侧的地形区: M ;
(3)沿A—H—I—D山脉一线形成的我国地理分界线名称是 。
(4)请分析横断山区对河流发育的影响。
(5)1月,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与7月相比,等温线较为密集,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国西部地区的等温线较为密集,且多呈闭合状分布,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表,分析回答各题。
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统计)
年龄 | 0—14岁 | 15—59岁 | 60岁及以上 | 总计 | |
甲 | 人口数 | 2000 | 6500 | 1500 | 10000 |
死亡率(%) | 0.6 | 0.6 | 2.5 | ? | |
乙 | 人口数 | 3500 | 6000 | 500 | 10000 |
死亡率(%) | 0.8 | 0.7 | 2.2 | 0.81 |
甲组人口死亡率是( )
A.0.775% B.3.7% C.0.885% D.0.95%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所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4“各省人口迁出数”和图5“各省人口迁入数”,完成各题。
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3个省区和人口净迁出最多的3个省区分别是
A.新疆、山东、北京,四川、贵州、河南 B.山东、福建、海南,安徽、四川、江西?
C.广东、浙江、上海,四川、湖南、安徽 D.上海、新疆、福建,四川、贵州、江西
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朝是庄园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所描述的人口迁移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自然原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策因素
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方向最可能是
A.从欧洲迁往非洲 B.从北美迁往拉美
C.从亚洲、拉美迁往北美 D.从西亚(中东)迁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垃圾围城是全球都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阅读2010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城市垃圾的主要危害。
(2)据图分析堆肥及生化处理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采用新型焚烧设施处理城市垃圾是发达国家解决城市垃圾的主要措施。简要叙述垃圾焚烧的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寒冷干燥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