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某地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问题。
(1)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①18 m ②21 m ③36 m ④43 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关于P、Q两点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
A.P一定比Q低
B.P一定比Q高
C.P可能比Q低5m
D.P不可能比Q低5m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结合国情推断,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
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20世纪50~70年代)
①城市迁往农村 ②农村迁往城市 ③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 ④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 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 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 ②③⑥ B. ①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 , 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是从_______________下降开始的.
3)图中_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丁)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的是,按经济发展水平,目前_______________(发展中或发达)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应属于该类型.
4)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图中_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丁)的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该阶段与大力开展_______________工作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一般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2)不存在上述关系的一个国家是________。
(3)孟加拉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5%,其死亡率应为________。
(4)上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________,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而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是________,最短的是________。
(5)对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作出简单的分析。(6)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上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欧洲国家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古代南方城市大都设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设在道路会合处,说明
A. 水源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B. 气候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C. 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D.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对图示寒潮出现次数空间分布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 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B. 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C. 从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两侧递增 D. 从西安向成都递增
【2】与西安相比,成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是( )
A. 地势高,寒潮影响不到 B. 北部有山地阻挡
C. 纬度较低,寒潮难以到达 D. 亚热带气候区,气温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人口转型理论,一国的人口增长可区分为四个阶段。下图为人口增长阶段模式图,读后回答下题。
【1】人口增长发展至低稳定阶段时,决定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移出率 D. 移入率
【2】下列现象中,由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而引起人口迁移的是( )
A. 20世纪90年代,卢旺达居民大批迁往邻国 B.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劳务输出
C. 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阳光地带”迁移 D. 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往沿海及内地城市打工或经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
(1)该流域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应该是( )。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草原、荒漠
(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 )。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3)该流域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的剧变发生在_______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
(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在太原和西安的市场上,居民能买到鲜活的海产品,这些便捷的商业网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①自然条件 ②居民的需要 ③冷冻、保鲜技术的提高
④运输技术的进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