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表示的气候,在气温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
(2)甲、乙两图在降水上的不同点是_______。
(3)甲图气候分布在大陆_______岸,乙图气候分布在大陆_______岸。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亚洲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①②两水文站测得流量大的是 ,原因是 。
(2)印度半岛夏季盛行 风,其形成过程是 ,受其影响,北印度洋洋流方向为 。
(3)图中甲半岛地势 ,乙河流向为 。
(4)图中东南部地区岛屿众多,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火山,主要是因为该区地处三大板块的 边界。
(5)图中丙海域因其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域外国家不断插手地区事务,导致矛盾越来越大。丙海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沿23°26′纬线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A. 大西洋、太平洋
B. 太平洋、印度洋
C. 印度洋、大西洋
D. 太平洋、大西洋
【2】图中的高大山脉为
A. 落基山脉B. 安第斯山脉
C. 大分水岭D. 喜马拉雅山脉
【3】最能反映图中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地织锦,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四川古称“蜀国”和“蚕丛之国”,但是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
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蜀锦起源于四川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 原料充足B. 官府扶持C. 技术精湛D. 水运便利
【2】蜀地极少出土宋代以前完整蜀锦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稀少,市场狭小B. 气候潮湿,不易保存
C. 地形崎岖,交通闭塞D. 战事频发,损毁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某年的气候资料。读下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点的地形类型是; 若C点的气温是15℃,根据一般规律, B点的气温应是℃;疗养院需要修建一条引水线,图中合理的线路是 (填数字);此地区拟建一座水电站,坝址应选在图中的 (填字母)
(2)指出铁路线BEF分布存在的明显的问题。
(3)根据上表的气候资料说出该地的气候类型名称并描述该地的降水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第 36 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 2”号于 2019 年 10月 15 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雪龙 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A.深圳沿海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D.中山站沿海
【2】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由低到高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中( )
①A 处为震源,震级最高,烈度最大 ②D处和E处,震级相同,烈度相似
③AB 为震源深度,数值越大,烈度越大 ④BC为震中距,数值越小,烈度越大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地震发生时( )
A.在户外的要立即躲到坚固的楼内B.在商场的要马上躲到橱窗的旁边
C.在楼房里的要迅速乘坐电梯离开D.在高层教室里的迅速躲到课桌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半径为的刚性球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的圆环状均匀弹性细绳圈,原长,,细绳圈的劲度系数为(绳伸长时,绳中弹性张力为).将绳圈从球的正上方轻放到球上,并用手扶着绳圈使其保持水平并最后停留在某个平衡位置,如图所示。
(1)设平衡时绳圈长为,,忽略摩擦,考虑重力,试求劲度系数(用表示).
(2)设,求绳圈的最后平衡位置及长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点光源A靠近光导纤维管的左端中心,光导纤维是一根透明的细棒,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如图所示)。内芯的半径为r,物质的折射率为;外套的半径为R,物质的折射率为,,。光导针维石端L处放置光屏M,从点光源发出的光射进棒内沿光导纤维内传出来,射在光屏上。试求屏上光斑的直径。如果将点光源Α沿棒轴左移到距离l处,试问:光斑的直径有何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