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材料二 海绵城市有一定的标准,其中指标之一是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控制年径流总量的比例,称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如上图,该城市年径流总量中,不到40%的水排放出去,则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0%。下图表示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要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 等。
(2)简要描述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低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该指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3)从水循环发生领域看,南京地区的水循环主要属于哪种类型?列举水循环对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至少列举三个方面)。
(4)简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地区的主要意义。
【答案】(1)地表径流、下渗等,如答地下水也可以。
(2)南低北高、东低西高;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量变率影响。
(3)海陆间水循环;水资源更新、塑地表形态、影响土壤物质的淋溶与沉积、影响大气水热分配与传递。评分时,对某个要素影响表达准确完整得1分,若只写要素而无具体影响不得分。
(4)缓解内涝、开辟水源、提高水质、改善居住环境等。
【解析】
本题主要利用海绵城市的特点来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1)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即可知其影响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应是地表径流、下渗、地下水等环节。
(2)本题为读图题,结合图例即可得出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布特点为: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由题意可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大小与向外排放量成反比,而由下图可知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控制径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下渗减排和集富利用等手段来实现的,而此类手段的特点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其总量是有上限的,即在一次降水过程中能够下渗和富集的地表水的总量是有限的(当地下土壤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就不再下渗,富集设施集水也有上限)所以当地表降水量过大时,或降水变率较大时,排放的水量就会变多,相应的径流总量的控制率就会变小,所以才会出现我国南方和东部多雨但控制率却较低的现象。
(3)南京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地表径流均汇入长江然后流入太平洋,据此即可判断南京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从水循环的意义的几个方面来阐述:水体更新(水资源更新);物质迁移和能量循环的角度(影响土壤物质的淋溶与沉积、影响大气水热分配与传递)和改变地表形态的角度(塑地表形态)来作答即可。
(4)围绕材料中关于海绵城市的定义组织答案即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调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净化水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开辟水源、提高水质);结合以上两点即可知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是(改善居住环境)。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读“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其中太阳辐射是其到达地面的部分,地球辐射指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
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
A.地球辐射的纬度变化比太阳辐射更剧烈
B.高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比损失能量多
C.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总量总体达到平衡
D.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随纬度升高而递减
【2】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在赤道地区相对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B.天气状况C.地形地势D.洋流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与日本一水之隔,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一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冬天已过去,武汉与日本迎来了樱花盛开的春天。图12为日本气象厅
3月9日发布的2020年樱花初放预测日期示意图。
(1)据图描述2020年日本樱花初放预测日期的时空分布规律。
(2)判断武汉(29°58'N,113°53'E)与东京(35°41'N,139°44'E)樱花初放日期的早晚,并分析原因。
武汉大学是一所位于武汉市的中国重点综合研究型大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闻名,校园内有1000多株樱花,还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等樱花观赏区。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校园都会吸引全国数百万游客前来赏花,日均前往武汉大学赏樱的游人已突破十万人。下图为武汉大学樱花观赏区分布图和某日樱花观赏景观图。
(3)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短,观赏时机少,且校园接待能力有限。针对此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2018年春,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在一片铺着方形地砖且空着的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下图),且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据了解,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属近年流行的“可呼吸”地面铺装。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此次北京普降罕见大雪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强对流天气B. 强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
C. 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D. 冷气团湿度增大而产生的明显降水
【2】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 )
①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②地砖中心空洞积雪厚
③土温比气温低,积雪融化慢④砖面比泥土升温快,温度高,其上积雪融化较快
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3】与水泥地面比,这种方砖铺设的地面使( )
A. 热岛效应更强B. 地下径流更少
C. 城市内涝减轻D. 蒸发量比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下列小题。
【1】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 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 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 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 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相同的是
A. 水运便利B. 劳动力充足
C. 气候适宜D. 天然气丰富
【3】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 地形平坦B. 温差大,光照足
C. 土壤肥沃D. 水源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下面的两幅图是“西安市国内游客构成省级变化图”和“游客对西安市及周边旅游景点到访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西安市客源市场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山东省客源比重增长最快
B. 周边省份旅游资源客源和本省客源所占比重均下降
C. 在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应稳固周边地区的客源,重点争取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
D. 客源吸引半径呈标准圆状递减
【2】关于西安市区及周边景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正确的是 ( )
A. 壶口瀑布的游客到访率省内高于省外,主要受景点知名度的影响
B. 兵马俑的游客到访率省内外均较高,主要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C. 动物园的游客到访率省内高于省外,主要受市场距离的影响
D. 省内游客的到访率与景点知名度存在正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简图”,图乙为图甲中“部分自然要素统计值沿A—B剖面分布状况”。
材料二:≥10℃积温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
(1)简析A地≥10℃积温低于B地的原因。
(2)据图分析,与A地相比,B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
(3)分别指出图中A、B两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任选其一提出应对措施。
材料三:读图及下表回答问题。
(4)根据“2000年哈尔滨产业构成“表中数据,图中正确表示2000年产业构成的是 点(填写字母)。随着哈尔滨经济迅速发展,预计今后变动的趋势是向 点(填写字母)的方向发展。
材料四:中国避署城市排名中,哈尔滨排名第四名。哈尔滨为东北陆空交通的枢纽,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市内建筑中西合壁,格调鲜明,夏日游览松花江、太阳岛、伏尔加庄园;畅饮哈尔滨啤酒、格瓦斯(饮料),品大东北红肠、马迭尔冰棍,使人署意全消。
(5)分析哈尔滨夏季能吸引大量游客的原因。
(6)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黑龙江发展旅游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塔里木河流域图,回答:
(1)塔里木河主要依靠______补给,其流量随______的变化而变化。流域内主要的新能源有______(写一个即可)。
(2)塔里木河下游分布着大量的绿洲,从自然带分布规律看,这属于______ (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 现象。
(3)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有______。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化面积扩大 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大
D. 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