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制约性 C.整体性 D.平衡性
【2】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A.气候 B.大气 C.水文 D.生物
【答案】
【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因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二氧化碳增多、物种灭绝等,进而使该地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生态环境失调;这一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变化,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C。
【2】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要原因是滥伐森林,植被破坏,即生物要素。故选D。
整体性的表现 | 举例说明 | 意义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 |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 |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表1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
流出 | 省(市) | 贵州 | 四川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安徽 | 其他 |
占总量比重(%) | 6.1 | 16.1 | 10.6 | 8.6 | 8.3 | 10.6 | 39.7 | |
流入 | 省(市) | 福建 | 北京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其他 |
占总量比重(%) | 5.6 | 5.6 | 7.2 | 5.6 | 8.9 | 35.5 | 31.6 |
(1)结合上图,从三大产业的角度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
(2)结合表1,说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3月3—4日,伴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和蒙古气旋的发展,西北和华北北部将出现沙尘和浮尘天气,这将是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下图为“我国各月均沙尘过程次数过程图”。
据图中描述我国各月沙尘过程次数分布特点并分析7—9月沙尘天气少发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不同城市间的人口迁移趋势示意图”,回答下题。
【1】符合图中所示人口迁移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A.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2】引发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生态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雪松美丽皎洁,晶莹高雅。新疆伊犁河谷的冬韵,迷人不已,特别是那有着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的雾凇,最是醉人。下图为伊犁河谷区域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伊犁河谷醉人的雾凇景观出现的月份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2】最有利于伊犁河谷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3】为伊犁河谷雾凇形成提供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材料一:如图是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图
材料二:茶树喜温暖、潮湿、荫蔽、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图示区域省区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生产地。
材料三: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建设了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我国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合作基础良好,已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台商是该省主要的外来投资者。
(1)影响甲、乙两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其中乙地中的基塘农业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2)简述图示省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3)福建是台商投资最早的地区,其吸引台商投资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