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合下表资料完成问题。
项目 |
0—14岁 |
15—64岁 |
65岁及以上 |
第五次人口普查 |
22.89% |
70.15% |
6.96% |
第六次人口普查 |
16.60% |
74.57% |
8.87% |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较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接近下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3.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加重
C.性别比严重失衡 D.劳动力不足
4.应对我国上述人口问题的措施是
A.积极鼓励生育 B.继续实施计划生育
C.吸纳海外移民 D.构建养老保险体系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1年7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主题确定为:“面对70亿人的世界”。
材料二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正式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人口普查数据。本次人口普查前后历时3年,需要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1)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除了人口数量外,你认为还应调查哪些方面?(4分)
(2)请你为统计数据提供几种表达方式。(3分)
(3)通过这些普查数据,可以分析哪些相关人口信息?(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项目 | 总人口 | 年龄结构(%) | 每10万人大学程度人数(人) | 城镇人口比重(%) | ||
0~14岁 | 15~60岁 | 60岁以上 | ||||
2000年 | 12.66亿 | 22.89 | 67.15 | 9.9 | 3611 | 36.09 |
2010年 | 13.39亿 | 16.6 | 70.15 | 13.26 | 8930 | 47.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图和资料回答。(14分)
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1)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特点是 人口比重最大,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方式有: 和 。 (6分)
(2)此年龄结构特点对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3)请从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说明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北京给北京带来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3.7亿人。完成5-6题。
1.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2% C.13% D.60%
2.与 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6.29%,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91%,而总人口增加了7389万。因此,现在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D.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吉林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椐新华社报道,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常住人口总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江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祖国大陆人口数据见下表。
项目 |
总人口 |
年龄结构(%) |
||
0~14岁 |
15~60岁 |
60岁以上 |
||
2000年 |
12.66亿 |
22.89 |
67.15 |
9.9 |
2010年 |
13.39亿 |
16.6 |
70.15 |
13.26 |
材料二 2011年9月21日消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将与一家中国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积极贡献再入人们视野。
(1)分析材料一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6分)
(2)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分)
(3)分析说明面对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有哪些?(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