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的是
①铁矿 ②土地 ③煤炭 ④风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 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
B. 林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畜牧业
C. 庭院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农家乐
D. 农家乐、庭院经济、林果业、畜牧业
【2】该农业经济模式可以( )
A. 促进商品粮生产
B. 将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 形成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D.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回答下面小题。
【1】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A. 北部地区 B. 南部地区
C. 中部地区 D. 北部和中部地区
【2】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A. A B. B C. C D. D
【3】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B. 较高的科技水平
C. 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 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2)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5)简述山东省城市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
A.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 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 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 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 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世界四条著名河流河口附近地区图。
(1)乙河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不能说明此现象成因的是( )
A.流经低平的盆地,利于河水流动中泥沙沉积
B.流域面积小,流量小,河流携带泥沙能力有限
C.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D.河口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水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
(2)图示四个区域,为重要乳畜业分布区的是( )
A.甲、丁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3)四图中河流都参与海陆间的水循环,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与西风带关系密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闽北林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该市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铁路运输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一城两片”的新格局。该市老工业区以传统纺织业占绝对优势,而90年代兴起的经济开发新区则已基本形成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开发区。
(1)说明该城市布局空间变化的突出特点。
(2)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影响经济开发新区空间发展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3)简要分析经济开发新区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减轻能源压力,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风电产业。下图是我国风电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建设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A. 地势起伏大,发电稳定 B. 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C. 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 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
【2】发展风电的生态意义在于( )
A. 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 减轻当地酸雨严重问题
C.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D.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