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岩石中具有层理结构并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变质岩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两个区域等高线地形图10(图A、图B)和①②两城市气候统计图,回答问题。
(1)填写下表比较图A图B所示区域地理特征。
图A区域 | 图B区域 | |
所属国家 | ||
地形 | ||
气候类型 | ① 城市: | ②城市: |
农业地域类型 |
(2)说明①城市冬半年降水比夏半年丰富的主要原因。
(3)判断图B中甲、乙、丙三地,种植业比较发达的是哪一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 , B , C .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人口 , 计算方法是 .
(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国家或地区大多属于该类型.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坚持工作取得的.
(5)由A模式转向B模式,主要是由于的转变引起的,由B模式转向C模式,主要是由于的转变引起的.
(6)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阶段(填字母).
(7)C与B阶段的后期相比,死亡率有所升高,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 是北半球的节气,出现在每年的月日前后.
(2)AB弧是晨昏线中的(晨线或昏线).
(3)从A点到B点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是 .
(4)此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育种,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变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新品种。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是把科学家的育种成果推广到普通农民手中的过程。玉米是夏收作物,生育期短、喜光,对水分要求较高。影响玉米制种的主要因素有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晾晒脱水和贮藏条件等。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在河西走廊开始玉米制种实践并获得成功。目前河西走廊被誉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左图为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分布,右图为 2013 年我国不同地区玉米制种面积比例示意图。
(1)近年来,黑河下游 5—7 月时常断流,试简要分析原因。
(2)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我国最大玉米制种业生产基地的优越自然条件。
(3)与新疆相比,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业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有观点认为,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业优势明显,应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也有人对此观点表示反对。请阐述你对上述观点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业增产增收之路,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A. 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
B. 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C. 保护地表植被,减轻水土流失
D. 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
【2】与枣林地膜覆盖技术相比,枣林秸秆覆盖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A. 抗风抗旱,地区适应性强 B. 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
C. 病虫害少,增产效果显著 D. 抑制杂草,减轻杂草危害
【3】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A. 改变枣林内与枣林外裸地间风速风向
B. 增加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气的交换
C. 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
D. 增加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 ,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图中B因素表示。图中C因素表示。图中D因素表示。
(2)材料:南通市,南通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明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南通市到上海浦东的直线距离是100公里,到苏州的距离也仅为80公里,经济非常发达,是16个长三角城市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南通与上海、苏州并称为“沪苏通”小金三角。南通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目前,南通已经进入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圈城市。请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方面,评价南通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