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上海与全国人口特点对比(资料来自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读图完成(1)--(4)题。
(1)上海市人口增幅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 )
A.人口自然增长 B.人口机械增长
C.人口迁移 D.城市化
(2)专家认为,上海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3)上海比全国更为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死亡率高 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素质低 D.人口老龄化
(4)上海解决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 B.建设环形公路
C.开发浦东新区 D.加快工业发展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稠密的水网或水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下图是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据图回答: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
1.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试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2.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超过了黄河中下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3.时至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4.河流、湖泊、沼泽、海滩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上海和武汉两大城市发展经济所起相同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黄冈中学2011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题型:综合题
稠密的水网或水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下图是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据图回答: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
1.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试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2.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超过了黄河中下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3.时至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4.河流、湖泊、沼泽、海滩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上海和武汉两大城市发展经济所起相同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辽宁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13分)稠密的水网或水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下图是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据图回答:
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
(1)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试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2)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超过了黄河中下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3)时至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4)河流、湖泊、沼泽、海滩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试分析稠密的水系对上海和武汉两大城市发展经济所起相同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图(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问题。(共16分)
(l)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人口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的增加。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有利的影响
。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