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补给分别是

A. 雨水、雨水 B. 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 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D. 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2该河流沿岸植被很可能是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热带雨林

【答案】

1D

2C

【解析】试题分析:

1】上游径流量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故可判断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下游径流量呈现冬季大,夏季小的特点,最有可能处于地中海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主要在冬季。

2】从下游流量的变化冬季补给量最大,应该为雨水补给,夏季补给量少来看,该河最有可能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判断回答下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b>c>d>a
B.气压:a>c>b>d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 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C. 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容量越小

D. 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A. B. C. D.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该船逆水航行 B. ②处风平浪静

C. 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 D. ④地森林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形,斜线部分为4月30日,判断指出北京5月1日2时应是哪一幅(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
D.岩浆岩只有在外力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⑴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

⑵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_地。

⑶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 (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⑷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日__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 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 D. 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2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 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 减少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 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线天”是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下图中的“一线天”一年中有两次2月21日和A日的清晨日出时,阳光能穿过夹缝照到“一线天”的尽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一线天”的走向为

A. 东南-西北走向 B. 东北-西南走向

C. 东西走向 D. 南北走向

2A日可能为

A. 4月21日 B. 6月22日

C. 8月23日 D. 10月21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