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我国1953年和2010年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a图所示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b图所示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a图表示1953年的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
D. b图表示2010年的人口结构,0~14岁男性多于女性
【2】从1953年到2010年,我国( )
A. 人口增长模式不变B.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 人口增长加快D. 劳动力日益短缺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决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仅考虑利润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
A. NB. OC. PD. Q
【2】图中N处的地租较O处低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 N处位于工业区B. N处交通通达度差
C. N处人口密度较小D. N处距离市中心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全球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可燃冰分布及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均分布于陆地边缘的浅海区 B. 已发现可燃冰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多
C. 开采成本高、技术难度较大 D. 可缓解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
【2】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将
A. 扩大我国油气出口量 B.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D. 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 海水流动快 B. 有暖流经过
C. 太阳辐射强 D. 靠近陆地
【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 降水少 B. 辐射强
C. 海气温差大 D. 风力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城镇空间分布图”。
(1)P用地的功能区最可能是 ,其区位特点是 。
(2)该城镇规划建设化工园区,①、②、③、④四处最适合的位置是______,主要理由是______。
(3)该城市的空间形态是 ,简述其布局模式的利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回答下列各题。
【1】表格中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测算,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B. 生物资源
C. 社会经济D. 生产技术
【2】目前,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D. 苔原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林下的珍馐”。生长在海拔2900-3800的山林间,主要靠菌丝吸收松树根系和土壤的养分。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盛产松茸,每年的雨季,松茸便从黝黑的泥土中破土而出,采挖松茸成为山民对生活的希望。图1为林芝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林芝地区山民采挖松茸的时间集中在
A. 1—3月 B. 4—6月 C. 7—9月 D. 10—12月
【2】林芝地区出优质松茸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①高山林立,森林密布 ②河谷宽广,地形平坦
③水汽丰沛,降水丰富 ④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过度采挖松茸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破坏地表结构,引发水土流失 ②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减少
③松茸数量减少,生长环境破坏 ④植被破坏,全球气候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图为印度局部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乙图为该区域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读甲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地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量小于200 mm
B. 该区域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加
C. 受西南季风影响,印度各地降水集中于夏季
D. N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小于500 mm
【2】【2】下列关于所示区域产业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 P城是印度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
B. Q河由于流经山区,航运价值小
C. 乙图③带是印度畜牧业分布区
D. 孟买是印度主要的麻纺工业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形变速率是指每年地表产生变形变位的速度,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地形等变速率线(毫米/年)图。
读图下列各题。
【1】台湾省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海浪沉积 C. 火山喷发 D. 板块运动
【2】珠江流域地形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 流域内河流落差增大 B. 上游喀斯特地貌逐渐消失
C. 下游流水沉积作用减弱 D. 入海口处地形无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