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39-(3)(4))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1)汛期:黄河补给以降雨为主,(此时)降雨的强度大(降雨集中),冲刷(水土流失)强烈,泥沙含量大。
平时(伏汛以外):降雨较少,地下水补给河流比重加大,泥沙量较少。
(2)凌汛(冰凌洪灾)。
季节:冬初(入冬)与初春(开春);
原因:河流自南向北流,就是较温暖地区向较冷地区流,冬初下游已冻结,上游未冻:初春上游己解冻但下游尚冻结。(此两种情况下)上游的河水(与冰块)望塞河道可导致溃堤(形成危害)。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有多次考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1)伏汛时“水居其二”,是指黄河在汛期,泥沙较多,这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有直接原因;平时“沙居其六”,是指黄河在枯水期,随着水量减少,河流中的泥沙含量也大大减少。(2)黄河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有结冰期,如果向东北流则是有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以上两个条件恰好是凌汛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黄河向东北流入渤海,可能会有凌汛。凌汛一般发生在河流刚结冰的时期(冬初)和河冰刚要融化的时期(初春),这个时候上游的河水与碎冰易堵塞河道,可导致溃堤,造成凌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综,36)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综)地理试题 题型:综合题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综,36)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