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最近美国宇航局(NASA)马里诺娃博士找到了一种比二氧化碳有效104倍的“超级温室气体”﹣﹣全氟丙烷(C3F8),并提出用其“温室化火星”使其成为第二个地球的计划.有关全氟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直线上
B.全氟丙烷的电子式为:
C.相同压强下,沸点:C3F8<C3H8
D.全氟丙烷分子是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答案】D
【解析】解:A.C3F8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呈锯齿形排列,不在同一直线上,故A错误;
B.电子式中F原子最外层应有8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不是2个,故B错误;
C.C3F8与C3H8都为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所以沸点:C3F8>C3H8 , 故C错误;
D.分子中含有C﹣C和C﹣F键,分别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所以为极性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A.C3F8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呈锯齿形排列; B.全氟丙烷中每个F原子还有三对孤电子对; C.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D.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键,结构对称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
A.回收利用废旧电池
B.用燃气热水器代替太阳能热水器
C.将实验室的有机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D.在通风橱中制取SO2不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从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等角度研究反应:2H2+O2=2H2O.
(1)为了加快正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填序号,下同). A.使用催化剂B.适当提高氧气的浓度C.适当提高反应的温度D.适当降低反应的温度
(2)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OH)2+2Ni(OH)2①工作时电池负极是(填电极材料).
②负极电极反应式: .
③当外电路中通过0.2mol电子时,理论上消耗的铁的质量克
(3)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如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 .
(4)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一般比较小,即使埋到土壤中也不会造成太大危害
B、电池不仅污染土壤,也污染地下水
C、废旧电池可以直接通过燃烧的方式集中销毁
D、废旧电池集中处理,回收其中的汞、镉、镍等有价金属,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合成洗涤剂同肥皂相比有哪些优点:①原料便宜 ②不受软水、硬水的限制 ③不污染水体 ④去污能力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定量Cu投入到100mL18molL﹣1的浓硫酸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4.48L气体(假设气体全部逸出).请计算:
(1)收集到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
(2)若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使得溶液中的Cu2+完全沉淀,至少需要8molL﹣1NaOH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实验Ⅰ~Ⅳ的实验操作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产生红褐色沉淀
B.实验Ⅱ:溶液颜色变红
C.实验Ⅲ:放出大量气体
D.实验Ⅳ: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8月17日,广东警方查获黑窝点非法使用Na2S2O4等浸泡食物来达到保鲜作用,Na2S2O4俗称保险粉,大量用于漂白纸张和印染工业.某学习小组用下列方法制备该物质. ①把甲酸(HCOOH)溶于甲醇溶液,再和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配成溶液;
②制取SO2并通入上述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可获得保险粉.
(已知:Na2S2O4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在甲醇中溶解度较小)
装置如图1所示
(1)A装置中的分液漏斗改为(仪器名称)更合适,D中盛放的试剂为 .
(2)B装置的作用为;
(3)C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分离C装置中产品时就选用图2装置中(填甲、乙、丙、丁,下同),回收乙醇的装置为 .
(5)Na2S2O4在碱性环境中除去废水中的CrO42﹣及+4价S的化合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内置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头滴管小心吸取一滴管浓硝酸后迅速插入细口瓶中(如右图),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滴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液面下降;②滴管内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③滴管内液面再次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现象①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
B.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NO2与水反应
C.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铜与稀硝酸反应
D.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N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