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时,用浓度为0.10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0 mol·L-1的三种酸HX、HY、HZ,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HZ<HY<HX
B.根据滴定曲线,可得Ka(HY)≈10-5
C.将上述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NaOH溶液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c(X-)>c(Y-)>c(OH-)>c(H+)
D.HY与HZ混合,达到平衡时:c(H+)=+c(Z-)+c(OH-)
B
【解析】根据中和滴定曲线先判断HX、HY和HZ的酸性强弱,再运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由图像可知,当V(NaOH)=0(即未滴加NaOH)时,等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pH大小顺序为HX>HY>HZ,则酸性强弱顺序为HX<HY<HZ,相同条件下三种酸溶液的导电能力顺序为HX<HY<HZ,A项错。当V(NaOH)=10 mL时,HY溶液中c(H+)=10-5mol·L-1,c(OH-)=10-9mol·L-1,c(Na+)=×0.1000 mol·L-1,据电荷守恒得c(H+)+c(Na+)=c(OH-)+c(Y-),即10-5mol·L-1+×0.1000 mol·L-1=10-9mol·L-1+c(Y-),则有c(Y-)≈×0.1000 mol·L-1,c(HY)=×0.1000 mol·L-1-×0.1000 mol·L-1=×0.1000 mol·L-1,那么Ka(HY)=[c(Y-)·c(H+)]/c(HY)=(×0.1000 mol·L-1×10-5mol·L-1)/( ×0.1000 mol·L-1)=10-5,B项正确。HX的酸性比HY的弱,滴定至HX恰好完全反应时,HY也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X和NaY,X-的水解程度比Y-的水解程度大,则有c(Y-)>c(X-),C项错。HY和HZ混合,达到平衡时,据电荷守恒有c(H+)=c(Y-)+c(Z-)+c(OH-);对于弱酸HY来说,Ka(HY)=[c(H+)·c(Y-)]/c(HY),则有c(Y-)=[Ka(HY)·c(HY)]/c(H+),故c(H+)=[Ka(HY)·c(HY)]/c(H+)+c(Z-)+c(OH-),D项错。
点拨:知识:酸碱中和滴定,酸性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的关系,弱酸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能力: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试题难度:较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提分训练 专题3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溶液中含有NH4+、SO32-、SiO32-、Br-、CO32-、Na+,向该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有NH4+、Na+ ②有胶状物质生成 ③有气体产生 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⑤共发生了2个氧化还原反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综合实验设计与评价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案,可以直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有( )
①用H2O2和MnO2制取O2
②用CaCO3和稀盐酸制取CO2
③用KClO3和MnO2制取O2
④用Zn和稀H2SO4制取H2
⑤用Cu和浓HNO3制取NO2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电解质溶液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铵态氮肥由W、X、Y、Z 4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W的原子半径最小。
Ⅰ.若Y、Z同主族,ZY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1)将X、Y、Z的元素符号填在如图所示元素周期表(局部)中的相应位置上。
(2)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一定条件下,1 mol XW3气体与O2完全反应生成X元素的单质和液态水,放出382.8 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
Ⅱ.若Z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4)该氮肥的名称是 __(填一种)。
(5)HR是含Z元素的一元酸。室温时,用0.250 mol·L-1NaOH溶液滴定25.0 mL HR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其中,a点表示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①图中x (填“>”“<”或“=”)7。
②室温时,HR的电离常数Ka= (填数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电解质溶液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将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表:
实验编号 | c(HA)/mol·L-1 | c(NaOH)/mol·L-1 | 混合溶液的pH |
甲 | 0.1 | 0.1 | pH=a |
乙 | 0.2 | 0.2 | pH=9 |
丙 | c1 | 0.2 | pH=7 |
丁 | 0.2 | 0.1 | pH<7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9
B.在乙组混合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0-5mol·L-1
C.c1<0.2
D.丁组混合液:c(Na+)>c(A-)>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学习电化学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
下列有关该装置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上电键后,盐桥中的阳离子向甲池移动
B.合上电键后,丙池为电镀银的电镀池
C.合上电键后一段时间,丙池中溶液的pH增大
D.合上电键后一段时间,当丙池中生成标准状况下560 mL气体时,丁池中理论上最多产生2.9 g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甲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此装置用于电解精炼铜,则X为纯铜、Y为粗铜,电解的溶液a可以是硫酸铜或氯化铜溶液
B.按图甲装置用惰性电极电解AgNO3溶液,若图乙横坐标x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E可表示反应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F表示电解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
C.按图甲装置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加入0.5 mol的碳酸铜刚好恢复到通电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2.0 mol
D.若X、Y为铂电极,a溶液为500 mL KCl和KNO3的混合液,经过一段时间后,两极均得到标准状况下11.2 L气体,则原混合液中KCl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2.0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___。
(2)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写分子式)____________。
(3)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转化关系:
AB(在水溶液中进行)
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D是淡黄色固体。写出C的结构式:________;D的电子式:________。
①如果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由A转化为B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A由三种元素组成,B由四种元素组成,A、B溶液均显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A、B浓度均为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常温下,在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2014学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有机化学基础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推断题
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6O)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在空气中易被氧化。A的有关转化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1)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
(2)G是常用指示剂酚酞。写出G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和________。
(3)某化合物是E的同分异构体,且分子中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该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任写一种)。
(4)F和D互为同分异构体。写出反应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写出以A和HCHO为原料制备CHO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H2C=CH2CH3CH2BrCH3C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