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
棕黄
棕黄
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NaOH═3NaCl+Fe(OH)3
FeCl3+3NaOH═3NaCl+Fe(OH)3
,此反应属于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红褐
红褐
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
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
胶体和溶液
胶体和溶液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H)3+3H+═Fe3++3H2O
Fe(OH)3+3H+═Fe3++3H2O

②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
2Fe3++2I-═I2+2Fe2+
2Fe3++2I-═I2+2Fe2+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
(写序号).
分析:Fe2O3是碱性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1)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二者之间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2)根据Fe(OH)3胶体的制法: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
(3)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4)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而HCl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该题涉及胶体的聚沉、Fe(OH)3的碱性、HI是强电解质、具有酸性、还原性等性质.分析③时的关键在于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故导致现象不同.
解答:解:Fe2O3是碱性氧化物,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氯化铁溶液呈现棕黄色,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棕黄;
(1)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FeCl3+3NaOH═3NaCl+Fe(OH)3↓,故答案为:FeCl3+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
(2)Fe(OH)3胶体的制法: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直到出现红褐色胶体为止,故答案为:红褐;
(3)胶体乙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故答案为:乙;胶体和溶液;
(4)①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会使得胶体聚沉,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生成的氢氧化铁溶解于氢碘酸中,发生中和反应,即Fe(OH)3+3H+═Fe3++3H2O,生成的铁离子使得溶液呈黄色,故答案为:Fe(OH)3+3H+═Fe3++3H2O;
②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二者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碘和亚铁离子,2Fe3++2I-═I2+2Fe2+,所以最后溶液颜色加深,故答案为:2Fe3++2I-═I2+2Fe2+
③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不会发生铁离子的还原反应,只会出现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的现象,故答案为: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胶体的性质、制备以及胶体和溶液的鉴别等方面的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实验:
(1)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1.9
11.9
mol?L-1.②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BD
BD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Cl-的数目         D溶液的密度
(2)实验室配制480mL0.08mol/L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①应用托盘天平称取十水碳酸钠晶体
11.4
11.4
g
②若在称量样品时,药品放在天平右盘上,砝码放在天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则实际称量的碳酸钠晶体是
10.6
10.6
g(1g以下用游码)
③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B
B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  D、以上三项都要求
④若实验遇下列情况,溶液的浓度是“偏高”、“偏低”还是“不变”?
A.加水时越过刻度线
偏低
偏低

B.忘记将洗涤液加入容量瓶
偏低
偏低

C.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
不变
不变

D.溶解后没有冷却便进行定容
偏高
偏高

(3)①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O3+6H+=2Fe3++3H2O
Fe2O3+6H+=2Fe3++3H2O
,反应后得到黄色的FeCl3溶液.用此溶液做以下实验:
②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看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3++3O H-=Fe(OH)3
Fe3++3O H-=Fe(OH)3

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红褐
红褐
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④另取一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再加入2mL FeCl3饱和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
(填甲或乙)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此实验可以区别
溶液和胶体
溶液和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 +6HCl=2FeCl3 +3H2O
Fe2O3 +6HCl=2FeCl3 +3H2O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O3 +6H+=2Fe3++3H2O
Fe2O3 +6H+=2Fe3++3H2O
;反应后所得溶液为
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反应.
(1)取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3++3 OH-=Fe(OH)3
Fe3++3 OH-=Fe(OH)3

(2)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可制得
氢氧化铁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

(3)另取一个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FeCl3溶液,振荡摇匀后,将此烧杯甲与(2)中的烧杯乙一起放置在暗处,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可看到
烧杯中的液体有丁达尔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得到黄色溶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写出上述制取黄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Fe2O3 +6HCl=2FeCl3 +3H2O
Fe2O3 +6HCl=2FeCl3 +3H2O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制取的黄色溶液2mL,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红褐
红褐
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
氢氧化铁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
,该分散系粒子直径的范围:
1nm~100
1nm~100
nm.
(3)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观察到液体中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
,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
胶体
胶体
溶液
溶液

(4)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
红褐色沉淀
红褐色沉淀
,原因是:
盐酸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盐酸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②随后
沉淀溶解
沉淀溶解
,原因是:
Fe(OH)3+3H+=Fe3++3H2O
Fe(OH)3+3H+=Fe3++3H2O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得到棕黄色的FeCl3溶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FeCl3溶液于试管,滴入几滴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取少量FeCl3溶液,加入过量铁粉,溶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即可制得Fe(OH) 3胶体.
(3)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
 
(填“垂直”或“平行”)的角度,可以看到
 
(填“甲”或“乙”)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