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加热及夹持设备已略)。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一l30

9

-1l6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中药品为1:3的无水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写出制备乙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发生装置使用连通滴液漏斗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同时B装置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E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堵塞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E,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学生发现反应结束时,无水乙醇消耗量大大超过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学生提出,装置F中可改用足量的四氯化碳液体吸收多余的气体,判断改用四氯化碳液体是否可行______(填“是”或“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

(2)使连通滴液漏斗里的溶液容易滴下(2分)

(3)验证二氧化硫是否被除尽;玻璃管中液面上升(2分);

(4)减少液溴挥发;1,2—二溴乙烷易凝结成固体而发生堵塞(2分)

(5)E中液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副反应发生或反应太剧烈(2分);

(6)是;乙烯和液溴均易溶于四氯化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然后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气体发生装置使用连通滴液漏斗,主要是兴液面上下的大气压强相同,使连通滴液漏斗里的溶液容易滴下。

(3)装置D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硫是否被除尽;;同时B装置是安全瓶,若E中发生堵塞,玻璃管中液面肯定会上升。

(4)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E,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液溴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1,2—二溴乙烷易凝结成固体而发生堵塞。

(5)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方法是E中液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结果学生发现反应结束时,无水乙醇消耗量大大超过理论值,其原因是副反应发生如生成乙醚或反应太剧烈使部分乙醇挥发。

(6)乙烯和液溴均易溶于四氯化碳,可进行充分吸收,故可行。

考点:考查1,2-二溴乙烷制备的有关实验探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S2Cl2是一种金黄色易挥发的液体(熔点:-76℃,沸点:138℃),易水解,常用作橡胶硫化剂,改变生橡胶受热发粘、遇冷变硬的性质.向熔融的硫中通入干燥、纯净的Cl2即可生成S2Cl2.下图是实验室制备S2Cl2的装置(夹持装置、加热装置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C的名称:
冷凝管
冷凝管

(2)该实验将浓盐酸滴入高锰酸钾晶体可以快速产生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3)开始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发现浓盐酸流出少量后即难以下滴,经检查分液漏斗活塞没有堵塞,你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漏斗颈上的小孔对准(或拔去玻璃塞)
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漏斗颈上的小孔对准(或拔去玻璃塞)

(4)①在下列方框中画出图a中所缺装置图,并注明相关试剂的名称.

②图d装置中应放置的试剂为碱石灰,其作用是
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使S2Cl2发生水解
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使S2Cl2发生水解

(5)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实验室常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和一些不溶性杂质)制取KMnO4晶体,其反应原理如下:3MnO2+6KOH+KClO3
 熔融 
.
 
3K2MnO4+KCl+3H2O,3MnO2-4+4H+=2MnO-4+MnO2↓+2H2O.请设计由软锰矿制备KMnO4晶体的实验步骤:
①将软锰矿与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共熔,发生反应;②
冷却,加水溶解、滤去残渣
冷却,加水溶解、滤去残渣
;③将滤液酸化,滤去MnO2沉淀;④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四氯化钛是无色液体,沸点为136℃.它极易水解,遇空气中水蒸气即产生“白烟”(TiCl4+H2O═TiOCl2+2HCl↑).在650~850℃下,将氯气通过二氧化钛和炭粉的混合物可得到四氯化钛和一种有毒气体.下图是实验室制备TiCl4的部分装置.

请回答:
(1)B装置中试剂为
浓硫酸
浓硫酸
,其作用是
吸收水蒸气
吸收水蒸气

(2)C装置中的反应方程式为
TiO2+2Cl2+2C TiCl4+2CO
TiO2+2Cl2+2C TiCl4+2CO

(3)D装置中冷凝水的方向为
a
a
b
b
出,该装置的作用为
冷凝回流四氯化钛
冷凝回流四氯化钛

(4)评价此装置的缺陷和不妥之处:
编号 装置缺陷和不妥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泰州二模)S2Cl2是一种金黄色易挥发的液体(熔点:-76℃,沸点:138℃),易水解,常用作橡胶硫化剂,改变生橡胶受热发粘、遇冷变硬的性质.向熔融的硫中通以干燥、纯净的Cl2即可生成S2Cl2.下图是实验室制备S2Cl2的装置(夹持装置、加热装置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未配平)为:KMnO4+HCl(浓)-MnCl2+KCl+Cl2↑+H2O,请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空格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开始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发现浓盐酸流出少量后即难以下滴,经检查分液漏斗活塞没有堵塞,你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漏斗口颈上的小孔对准(或拔去玻璃塞);
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漏斗口颈上的小孔对准(或拔去玻璃塞);

(3)①在方框a中画出所缺装置图,并注明相关试剂的名称.
②图中c装置中应放置的试剂为碱石灰,其作用为
吸收尾气中的氯气,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使S2Cl2发生水解
吸收尾气中的氯气,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使S2Cl2发生水解

(4)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实验室常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和一些不溶性杂质)制取KMnO4晶体,其反应原理如下:
3MnO2+6KOH+KClO3
 熔融 
.
 
3K2MnO4+KCl+3H2O
3MnO42-+4H+=2MnO4-+MnO2↓+2H2O
请设计由软锰矿制备KMnO4晶体的实验步骤:①
将软锰矿与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共熔,发生反应
将软锰矿与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共熔,发生反应
;②
冷却,加水溶解,滤去残渣
冷却,加水溶解,滤去残渣
;③
将滤液酸化,滤去MnO2沉淀
将滤液酸化,滤去MnO2沉淀
;④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白粉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
除去Cl2中的HCl
除去Cl2中的HCl
;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
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
d
d

a b c d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硅胶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
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6)装置F的作用是
吸收未反应的氯气
吸收未反应的氯气
,有人提出,F中的药品可改用足量的NaHSO3溶液,判断改用NaHSO3溶液是否可行
(填“是”或“否”).如果答“否”,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
HSO3-+Cl2+H2O=SO42-+2Cl-+3H+、HSO3-+H+=SO2↑+H2O
HSO3-+Cl2+H2O=SO42-+2Cl-+3H+、HSO3-+H+=SO2↑+H2O
(答“是”则不用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