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 现象 |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
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
|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
⑴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⑵C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 性。
⑶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⑷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 。
甲 | 大量白色沉淀 |
乙 | 少量白色沉淀 |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 。
⑸合并⑷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⑴Cu+2H2SO4CuSO4+SO2↑+2H2O ⑵H2SO4 还原 ⑶2NO+O22NO2 ⑷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饱和NaHSO3溶液 ②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 ⑸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SO2的制取、性质及BaSO3、BaSO4的性质知识等,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检验、推断等基本技能,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等。
由题给实验目的和实验可知,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2H2O;A中白雾可能含有SO3或H2SO4,因B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说明该白色沉淀为BaSO4,不是BaSO3;同理,C中的白色沉淀也是BaSO4,并因此说明SO2具有还原性;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则是硝酸还原生成的NO遇O2生成了红棕色的NO2之故,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甲同学为排除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Cu与浓硫酸反应前,可先通一会儿N2;乙同学为除去白雾或SO2中的SO3,可在A、B间增加一个盛放浓硫酸或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在甲、乙两同学的实验中,B中均出现了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白色沉淀都是BaSO4,由于甲同学没有排除白雾的干扰,故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BaSO4↓;乙同学没有排除空气的干扰,其生成BaSO4的离子方程式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合并甲、乙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时,B中无沉淀生成,C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编号 | 实验温度/℃ | c(Na2S2O3)/mol?L-1 | c(H2SO4)/mol?L-1 |
① | 25 | 0.1 | 0.1 |
② | 25 | 0.1 | 0.2 |
③ | 50 | 0.2 | 0.1 |
④ | 50 | 0.1 | 0.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 ||
| ||
32m2 |
233m1 |
32m2 |
233m1 |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消耗KMnO4溶液体积/mL | 25.00 | 25.03 | 24.9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消耗KMnO4溶液体积/mL | 25.00 | 25.03 | 24.9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东城区二模 题型:问答题
实验编号 | 实验温度/℃ | c(Na2S2O3)/mol?L-1 | c(H2SO4)/mol?L-1 |
① | 25 | 0.1 | 0.1 |
② | 25 | 0.1 | 0.2 |
③ | 50 | 0.2 | 0.1 |
④ | 50 | 0.1 | 0.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实验编号 | 实验温度/℃ | c(Na2S2O3)/mol?L-1 | c(H2SO4)/mol?L-1 |
① | 25 | 0.1 | 0.1 |
② | 25 | 0.1 | 0.2 |
③ | 50 | 0.2 | 0.1 |
④ | 50 | 0.1 | 0.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