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W均为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W是单质铁,则Z溶液可能是FeCl2溶液 |
B.若W是氢氧化钠,则X与Z可生成Y |
C.若X是金属铝,则W可能是NaOH溶液 |
D.若X是甲醇,则X、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相差14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表中图示物质在通常条件下一步转化关系的组合只有
序号 | X | Y | Z | W | |
① | Cu | CuSO4 | Cu(OH)2 | CuO | |
② | Na | NaOH | Na2CO3 | NaCl | |
③ | Cl2 | Ca(ClO)2 | HClO | HCl | |
④ | Fe | FeCl3 | FeCl2 | Fe(O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除去密封食品包装盒内的氧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下列措施不能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是
A.适当添加含酚类结构单元的天然化合物 | B.对食物充氮包装 |
C.放入装有铁粉的透气的小纸袋 | D.放入装有生石灰透气的小纸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 mol·L-1 H2SO4溶液 | 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 溶液中NO3-被Fe2+还原为NO2 |
B | 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 | 先滴加稀盐酸无现象,滴加BaCl2后出现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C | 在0.1 mol·L-1 Na2CO3溶液中,加两滴酚酞显浅红色,微热 | 红色加深 | 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 | 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没有水解生成葡萄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 |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
B | 向0.1mol·L-1 Na2CO3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显浅红色,微热, 红色加深。 | 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
C | 向FeCl3溶液加入足量的铜粉,充分反应,静置,取上层清液 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不变血红色。 | 说明氧化性:Fe3+>Cu2+ |
D | 向某溶液先滴加硝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箭头表示物质间的转化一步就能实现,则甲可能是
①C;②H2O2;③Na;④Fe;⑤HNO3
A.仅①③④ | B.仅①②⑤ |
C.仅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将N2和过量的O2在高温或放电的条件下反应得到红棕色的气体,说明NO为红棕色气体 |
B.用干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发现火焰呈黄色,则溶液中含Na+ |
C.在AgNO3的溶液中加入锌粉,能置换出银,说明Ag+的还原性比Zn2+强 |
D.浓硫酸放入蔗糖中,能使蔗糖炭化,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已知X、Y、Z、W均为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Y、Z中至少有一种相同的元素,该元素可以是金属元素也可以是非金属元素 |
B.物质W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 |
C.上述转化关系中不可能出现置换反应 |
D.若X、Y、Z中均含有一种常见金属元素,则W可能是强酸也可能是强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①Al2O3NaAlO2(aq)Al(OH)3
②SSO3H2SO4
③FeFe2+Fe3+
④Fe2O3FeCl3(aq)无水FeCl3
⑤MgCl2(aq)Mg(OH)2MgO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