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60Co的放射性可治疗某些疾病。60Co和59Co互为同位素 |
B.明矾净水和 “84” 消毒液消毒的原理相同 |
C.碳酸钡、硫酸钡等难溶性钡盐均可用于钡餐透视 |
D.月饼包装盒中常放入铁粉作干燥剂 |
A
解析试题分析:A.利用60Co的放射性可治疗某些疾病。Co是27号元素,60Co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7,中子数为33; 59Co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7,中子数为32;二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正确。B.明矾净水是Al3+水解产生Al(OH)3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使之形成沉淀而除去的; “84” 消毒液消毒是ClO-有强氧化性,把微生物氧化,使之蛋白质变性,原理不相同。错误。C.碳酸钡不溶于水,但是能溶于酸,不能可用于钡餐透视;而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因此可用于钡餐透视。错误。D.月饼包装盒中常放入铁粉作还原剂,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知识。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现有一瓶实验室放置已久的可能被氧化的Na2SO3固体,为了研究它的组成,请你参与同学们进行的如下探究活动:
可选用试剂:浓H2SO4、浓HNO3、10%盐酸、0.1mol/LH2SO4、0.1mol/LHNO3、0.1mol/LBaCl2、0.1mol/LBa(NO3)2、3%H2O2、10%NaOH溶液、蒸馏水、品红溶液;仪器自选。
(1)提出假设
假设一:固体全部是Na2SO3; 假设二:固体全部是Na2SO4;
假设三: 。
(2)设计实验方案(略);选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的优点是 。
(3)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用简要文字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和结论 |
步骤1:取适量固体样品于微型试管中;在W管a处滴入 、b处滴入 ;用胶管将W管与微型试管连接好 | |
步骤2:用针筒吸入 ,将针头穿过微型试管的胶塞,向固体样品中注入该溶液。 | 。 |
步骤3:拨出针筒,吸入蒸馏水洗净;再吸入 注入微型试管中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蔬菜表面洒少许福尔马林,可保鲜和消毒 |
B.绿色食品就是不使用化肥农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
C.推广纳米TiO2光触媒技术铺设“生态马路”,将汽车尾气转化为无害物质 |
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气体的排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存水果 |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均不可食用 |
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 |
D.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可以减少雾霾的发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户外钢架桥生锈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所致 |
B.葡萄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下显蓝色,故可用苏打粉检验假葡萄酒 |
C.导电塑料是应用于电子工业的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D.青岛世园会喷雾风扇依据化学能与热能转化原理,会自动喷出清凉水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于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A.对“地沟油”进行分馏可得到汽油 |
B.向煤中加入适量CaSO4,可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量 |
C.PM 2.5、二氧化碳都属于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 |
D.误食可溶性重金属盐后,应采取的有效应急措施是喝大量的豆浆或牛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有机化工中,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的重要原料 |
B.“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C.白酒中混有少量塑化剂,少量饮用对人体无害,可通过过滤方法除去 |
D.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