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分析:已知A、B、C、D、E、F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其中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A为氢元素,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B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B为碳元素,D、E为同主族元素,且E的原子序数为D的2倍,D为氧元素,E为硫元素,故C为氮元素,F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位于金属元素的第二位,F为Fe元素,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Fe元素价层电子排布式;
(2)B
2A
2为C
2H
2,分子中H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含有2个C-H键、1个C≡C三键,单键为σ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2个π键.C-H为极性键,C≡C三键是非极性键,为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分子中C原子采取sp杂化,故C-H键为s-spσ键.
(3)B和D形成的一种三原子分子与C和D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互为等电子体,则为CO
2与N
2O,CO
2是直线型;
(4)N元素原子2p能级有3个电子,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
(5)A与D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1:1的两种化合物X和Y,X为H
2O,Y为H
2O
2,Y中含有O-H键与O-O键;
A与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M和N所含的电子数分别与X、Y相,则M为NH
3,N为N
2H
4;
(6)E的氢化物为H
2S,S原子成2个S-H键,含有2对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为4;
(7)晶胞的体积V=r
3(r为棱长),计算晶胞中含有Fe原子数目,Vρ=N
(N代表晶胞中Fe原子数目),据此计算密度之比;
面心立方晶胞中,以顶点的Fe分析,与之最近的Fe原子位于面心上,每个Fe原子周围有12个Fe原子,体心立方晶胞中以体心的Fe分析,与之最近的Fe原子处于顶点上,每个Fe原子周围有8个Fe原子,据此解答.
解答:解:已知A、B、C、D、E、F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其中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A为氢元素,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B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B为碳元素,D、E为同主族元素,且E的原子序数为D的2倍,D为氧元素,E为硫元素,故C为氮元素,F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位于金属元素的第二位,F为Fe元素,
(1)Fe元素是26号元素,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
64s
2,故答案为:3d
64s
2;
(2)B
2A
2为C
2H
2,
A、分子中H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故A错误;
B、含有2个C-H键、1个C≡C三键,单键为σ键,三键中含有1个σ键、2个π键,σ键与π键之比为3:2,故B错误;
C、C-H为极性键,C≡C三键是非极性键,为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故C正确;
D、分子中C原子采取sp杂化,故C-H键为s-spσ键,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3)B和D形成的一种三原子分子与C和D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互为等电子体,则为CO
2与N
2O,CO
2是直线型,
故答案为:直线型;
(4)N元素原子2p能级有3个电子,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较稳定,失去第一的电子需要的能量比C、O多,
故答案为:N元素原子2p能级有3个电子,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较稳定;
(5)A与D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1:1的两种化合物X和Y,X为H
2O,Y为H
2O
2,Y中含有O-H键,是极性键,含有O-O键为非极性键,
A与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M和N所含的电子数分别与X、Y相,则M为NH
3,电子式为
,N为N
2H
4,结构式为
,
故答案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
;
(6)E的氢化物为H
2S,S原子成2个S-H键,含有2对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为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为四面体型,S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3杂化,故答案为:四面体型,SP
3;
(7)面心立方晶胞边长为acm,体积V=a
3,含有Fe原子数目为8×
+6×
=4,故a
3ρ(面心)=4×
,
体心立方晶胞边长为bcm,体积V=b
3,含有Fe原子数目为8×
+1=2,故b
3ρ(体心)=2×
,故ρ(面心):ρ(体心)=2b
3:a
3.
面心立方晶胞中每个Fe原子周围有12个Fe原子,体心立方晶胞中每个Fe原子周围有8个Fe原子,故Fe原子配位数之比为12:8=3:2,
故答案为:2b
3:a
3;3:2.
点评:本题目综合性较大,涉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学键、分子极性与空间结构、电离能、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电子式、晶胞计算,是对物质结构的综合考查,难度中等,需要对知识全面掌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