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常温下用0.2mol·L1 HA溶液与0.2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中c(Na)>c(A),则

(1)该溶液显_____性(填“酸”、“碱”或“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混合溶液中c(HA)+c(A)____0.1mol·L1填“>”、“<”或“=”,下 同)

(3)如果取0.2mol·L1HA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HA的电离程度____NaA的水解程度。

(4)某二元酸(化学式用H2A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H+HA HAH+A2

回答下列问题:

Na2A溶液显__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0.1mol·L1Na2A溶液中,下列微粒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

A.c(A2)+c(HA)+c(H2A)=0.1mol·L1

B.c(OH)=c(H)+c(HA)

C.c(Na)+c(H)=c(OH)+c(HA)+2c(A2)

D.c(Na)=2c(A2)+2c(HA)

【答案】 H2O+AOH+HA = 大于 碱性 H2O+A2OH+HA- BCD

【解析】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和有关pH的计算以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根据题意:0.2molL1 HA溶液与0.2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A,测得混合溶液中c(Na+)>c(A),说明A水解导致c(Na+)>c(A),则HA是弱酸;(1)测得混合溶液中c(Na+)>c(A),根据电荷守恒得溶液中c(H+)<c(OH),溶液呈碱性,是因为A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水解方程式为A+H2OHA+OH;(2)二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体积增大一倍,则浓度降为原来的一半,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得c(HA)+c(A)=0.1molL1;(3)如果取0.2mol/L HA溶液与 0.1mol/L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溶液中的溶质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HA,测得混合溶液的pH<7,混合溶液呈酸性,说明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4)①该二元酸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Na2A中阴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水解离子方程式为A 2+H2OHA+OH②该二元酸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所以溶液中不存在H2A,存在物料守恒为c(A2)+c(HA)=0.1molL1,A项错误;由质子守恒得c(OH)=c(H+)+c(HA),B项正确;由电荷守恒得c(Na+)+c(H+)=c(OH)+c(HA)+2c(A2),C项正确;由物料守恒得c(Na+)=2c(A2)+2c(HA),D项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水中溶氧量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升水中溶解氧分子的质量表示,单位mg·L-1。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的DO不能低于5 mg·L-1。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步骤如下:

1向一定量水样中加入适量MnSO4和碱性KI溶液,生成MnOOH2沉淀,密封静置;

2加入适量稀H2SO4,搅拌,等MnOOH2I-完全反应生成Mn2+I2后;

3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测定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已知:MnOOH2+2I-+4H+ =Mn2++I2+3H2O 2S2O32- +I2= S4O62-+2I-

①加入稀硫酸后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Na2S2O3标准溶液应装在______________滴定管中填酸式或碱式)。

②滴定过程中以_____________为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O2Mn2+氧化成MnOOH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加入的稀H2SO4溶液反应后,若溶液pH过低,滴定时会产生明显的误差。写出产生误差的一个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⑤下列操作使测得水样中溶氧量DO比实际值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1步操作静置时没有密封 B.Na2S2O3标准溶液的滴定管没有润洗

C.滴定前锥形瓶洗净后没有干燥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

⑥取加过一定量CaO2·8H2O的池塘水样l00.00mL,按上述方法测定水中溶解氧量,消耗0.0100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13.50 mL计算该水样中的溶解氧为____________mg·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保持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1)家庭装修所用的复合板材中常会放出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这种有害物质主要是指________(填名称)。

(2)天然水中含有的细小悬浮颗粒可以用明矾做进行净化处理,明矾水解得到的________可以吸附细小悬浮颗粒。

(3)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必须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是在煤炭中加入石灰石粉末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其原理用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二茂铁可用作燃料的节能消烟剂、抗爆剂等。实验室制备二茂铁装置示意图如右下图(二茂铁熔点是173℃100℃时开始升华沸点是249℃)。实验步骤为:

①在三颈烧瓶中加入25g粉末状的KOH,并从仪器a中加入60mL无水乙醚到烧瓶中,充分搅拌,同时通氮气约10min

②再从仪器a滴入5.5mL新蒸馏的环戊二烯(密度0.95g/cm3),搅拌;

③将6.5g无水FeCl2(CH3)2SO(二甲亚砜,作溶剂)配成的溶液25ml装入仪器a中,慢慢滴入仪器c中,45min滴完,继续搅拌45min

④再从仪器a加入25mL无水乙醚搅拌;

⑤将c中的液体转入仪器d,依次用盐酸、水各洗涤两次,分液得橙黄色溶液;

⑥蒸发橙黄色溶液,得二茂铁粗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c的适宜容积应为______①100ml②250ml③500ml;仪器a使用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其操作过程为:关闭恒压滴液漏斗颈部旋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KOHFeCl2C5H6反应生成二茂铁[Fe(C5H5)2]K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⑦是二茂铁粗产品的提纯,该过程在右图中进行,其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

5为了确证得到的是二茂铁,还需要进行的一项简单实验是_____

6最终得到纯净的二茂铁3.7g,则该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苯乙烯中含碳碳双键数为4NA

B. 盛有SO2的密闭容器中含有NA个氧原子,则S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

C. 标准状况下,2.24LCl2溶于水,转移6.02×1022个电子

D. 1L0.1molL-1的氨水中有0.1NA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AlCuOFe2O3 组成的混合物共 10.0g,放入 500mL 某浓度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完全溶解,当再 加入 250mL 2.0mol/L NaOH 溶液时,得到的沉淀最多。该盐酸的浓度为(

A. 0.5 mol/L B. 3.0 mol/L C. 1.0 mol/L D. 2.0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在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是________,目前用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合金是________

(2)0.5mol H2O 的质量为________g,共有________个原子.

(3)质量都是50g 的Cl2、NH3、CO2、O2 四种气体中,含有分子数最少的是________;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

(4)配制100mL 0.2mol/L CuSO4溶液,需要CuSO45H2O________g.

(5)在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常加入铁粉,请说明原因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6)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下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是同分异构体

B. 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相同

C. 均能与溴水反应

D. 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硬质玻璃管中的A,B,C处依次放有浸有KBr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的三个棉球(如图所示)。向左端导入Cl2,在B处加热,可观察到A处棉球呈_________色,B处棉球呈_________色,C处棉球呈________色.将试管冷却后,在B,C之间的玻璃壁上有________色的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