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数据如下:
元素TXYZW
原子半径(nm)0.0370.0750.0990.1020.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1+5
-3
+7
-1
+6
-2
+3
(1)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关于Y、Z两种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简单离子的半径 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比 Z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Y强
(3)甲是由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e-分子,乙是由Y、W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甲的浓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固体中,烧瓶中即有甲放出,原因是______.一段时间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4)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它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2XO2+2NaOH=M+NaXO3+H2O(已配平),产物M中元素X的化合价为______.

【答案】分析:利用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减小,最高化合价为族序数,可根据短周期元素及表格中原子半径化与化合价来判断原子,并利用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e-分子可以准确判断X为N元素,T为H元素,从而Y为Cl,Z为S,W为Al,然后利用元素的性质、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化合价原则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Z为短周期元素,其化合价为+6、-2,则Z为硫,其质子数为16,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答案为:
(2)由Y的化合价及Y为短周期元素,则Y为Cl,氯离子半径小于硫离子半径,则a错;氯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则HCl的稳定性强于H2S,则b对;
氯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则高氯酸的酸性大于硫酸的酸性,则C错,故答案为:b;
(3)由表中的化合价及元素都在短周期,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e-分子,T为H元素,W为Al元素,则甲为氨气,乙为氯化铝,由图可知,烧瓶中发生氨水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取氨气,试管中发生氯化铝与氨水的反应生成沉淀,制取氨气的原理为NH3+H2ONH3?H2ONH4++OH-,NaOH溶于水电离出OH-,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溶解时放出热量,使NH3的溶解度减小,试管中的反应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答案为:NH3+H2ONH3?H2ONH4++OH-,NaOH溶于水电离出OH-,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溶解时放出热量,使NH3的溶解度减小;Al3++3NH3?H2O=Al(OH)3↓+3NH4+
(4)由X的化合价可知X为第ⅤA族元素,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则X为N元素,再由2XO2+2NaOH=M+NaXO3+H2O可知,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4价,Na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由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可知M中N的化合价为+3价,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属于中档题,以原子半径、化合价为信息综合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明确非金属之的比较、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制备、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即可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数据如下:
元素 T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037 0.075 0.099 0.102 0.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1 +5
-3
+7
-1
+6
-2
+3
(1)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关于Y、Z两种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b
(填序号).
a.简单离子的半径 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比 Z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Y强
(3)甲是由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e-分子,乙是由Y、W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甲的浓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固体中,烧瓶中即有甲放出,原因是
NH3+H2ONH3?H2ONH4++OH-,NaOH溶于水电离出OH-,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溶解时放出热量,使NH3的溶解度减小
NH3+H2ONH3?H2ONH4++OH-,NaOH溶于水电离出OH-,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溶解时放出热量,使NH3的溶解度减小
.一段时间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l3++3NH3?H2O=Al(OH)3↓+3NH4+
Al3++3NH3?H2O=Al(OH)3↓+3NH4+

(4)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它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2XO2+2NaOH=M+NaXO3+H2O(已配平),产物M中元素X的化合价为
+3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数据如下:

元素

T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037

0.075

0.099

0.102

0.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1

+5

-3

+7

-1

+6

-2

+3

(1)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关于Y、Z两种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简单离子的半径 Y > 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比 Z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Y强

(3)甲是由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 e分子,乙是由Y、W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甲的浓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固体中,烧瓶中即有甲放出,原因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它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2XO2 + 2NaOH = M + NaXO3 + H2O(已配平),产物M中元素X的化合价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数据如下:

元素

T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037

0.075

0.099

0.102

0.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1

 

+5

-3

+7

-1

+6

-2

+3

 

(1)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关于Y、Z两种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简单离子的半径 Y > 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比 Z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Y强

(3)甲是由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 e分子,乙是由Y、W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甲的浓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固体中,烧瓶中即有甲放出,原因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它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2XO2 + 2NaOH = M + NaXO3 + H2O(已配平),产物M中元素X的化合价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数据如下:

元素
T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037
0.075
0.099
0.102
0.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1
+5
-3
+7
-1
+6
-2
+3
(1)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关于Y、Z两种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简单离子的半径 Y > 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比 Z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Y强
(3)甲是由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 e分子,乙是由Y、W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甲的浓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固体中,烧瓶中即有甲放出,原因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它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2XO2 + 2NaOH =" M" + NaXO3 + H2O(已配平),产物M中元素X的化合价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0-201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数据如下:

元素

T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037

0.075

0.099

0.102

0.143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1

 

+5

-3

+7

-1

+6

-2

+3

 

(1)Z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关于Y、Z两种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简单离子的半径 Y > 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比 Z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Y强

(3)甲是由T、X两种元素形成的10 e分子,乙是由Y、W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甲的浓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固体中,烧瓶中即有甲放出,原因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X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它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2XO2 + 2NaOH = M + NaXO3 + H2O(已配平),产物M中元素X的化合价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闁稿骏鎷� 闂傚偊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