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1)在T℃时,将0.6molH2和0.4molN2置于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压强为mPa)发生反应:3H2+N22NH3 △H<0。若保持温度不变,某兴趣小组同学测得反应过程中容器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8 min内分钟NH3的平均生成速率为   mol·L-1·min-1

(2)仍在T℃时,将0.6molH2和0.4molN2置于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 器中。
①下列各项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
a.容器内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l:3:2
b.3v(N2)=v(H2)
c.3v(H2)=2v(NH3)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e.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②该条件下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与题(1)条件下NH3的体积分数相比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使反应速率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改 变的条件可能是         

a.升高温度,同时加压
b.降低温度,同时减压
c.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
d.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减小生成物浓度
(3)硝酸厂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污染空气。   氨气能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其反应机理为:
2NH3(g)+5NO2(g)=7NO(g)+3H2O(g)  H=-akJ·mol-1
4NH3(g)+6NO(g)=5N2(g)+6H2O(g) H=-bkJ·mol-1
则NH3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若标准状况下NO与NO2混合气体40.32L被足量氨水完全吸收,产生标准状况下氮气42.56L。该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体积之比为       

(1)0.0125;(2)①bde;②变大;③c;
(3)8NH3(g)+6NO2(g)=7N2(g)+12H2O(g)  △H=—(6a+7b)/5kJ·mol-1;1:2。

解析试题分析:(1)分析题给图像知,反应体系中的压强由起始状态的m变为平衡状态的0.8m,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等温等容的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知,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1.0mol变为平衡后的0.8mol,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0.2mol;结合反应3H2+N22NH3利用差量法分析知,生成气体减少的物质的量与生产氨气的物质的量的相等,为0.2mol,根据公式v=△n/V△t计算得8 min内分钟NH3的平均生成速率为0.0125mol·L-1·min-1;(2)① a.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之比不一定为l:3:2,错误;b.由3v(N2)=v(H2)得v(N2):v(H2)=1:3,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正确;c.由3v(H2)=2v(NH3)得v(H2):v(NH3)=2:3,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错误;d.由于反应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随反应的进行不断变化,当其保持不变时已达平衡,正确;e.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已达平衡,正确,选bde;②合成氨的反应正向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等温等压条件下达到平衡与等温等容条件下达到平衡相比,相当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平衡正向移动,NH3的体积分数变大;③a.升高温度,同时加压,v、v同时增大,与图像不符,错误;b.降低温度,同时减压,v、v同时减小,与图像不符,错误;c.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向容器内充入氮气或氢气来增大反应物浓度,v增大,容器内气体物质的量增大,为保持压强不变,容器体积增大,氨气浓度减小,v减小,达平衡后速率可能比原平衡大,正确;d.保持温度、压强不变,从容器内分离出氨气来减小生成物浓度,v减小,容器内气体物质的量减小,为保持压强不变,容器体积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v增大,根据等效平衡知识知,达平衡后速率与原平衡相等,与图像不符,错误,选c;(3)根据反应①2NH3(g)+5NO2(g)=7NO(g)+3H2O(g)  △H=-akJ·mol-1
②4NH3(g)+6NO(g)=5N2(g)+6H2O(g) △H=-bkJ·mol-1利用盖斯定律:(①×6+②×7)÷5得NH3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③8NH3(g)+6NO2(g)=7N2(g)+12H2O(g)  △H=—(6a+7b)/5kJ·mol-1;根据反应②和③列方程组计算;设NO的物质的量为x,NO2的物质的量为y,根据题意知,x+y=40.32/22.4mol=1.8mol,5/6x+7/6y=42.56/22.4mol=1.9mol解得x=0.6mol,y=1.2mol;则该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体积之比为1:2。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相关图像、盖斯定律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放入V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A+bBcC(s)+dD,当反应进行到第t min时,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n/2 mol,C增加了3n/2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反应达到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    ,b=    ,c=    ,d=    。 
(2)以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为v(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N2(g)+3H2(g)  2NH3(g) ΔH=-94.4 kJ·mol-1。恒容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在1 L容器中发生反应,前20 min内,v(NH3)=________,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
②25 min时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时段Ⅲ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用具体数据表示)。
(2)电厂烟气脱离氮的主反应①:4NH3(g)+6NO(g)5N2(g)+6H2O(g),副反应②:2NH3(g)+8NO (g) 5N2O(g)+3H2O(g) ΔH>0。测得平衡混合气中N2和N2O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在400~600 K时,平衡混合气中N2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规律的原因是________(任答合理的一条原因)。

(3)直接供氨式燃料电池是以NaOH溶液为电解质的。电池反应为4NH3+3O2=2N2+6H2O,则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72转化为Cr3。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在25℃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7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上述反应后草酸被氧化为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________;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________mol·L1·min1(用代数式表示)。
(4)该课题组对铁明矾[Al2Fe(SO4)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
假设二:________;
假设三:    ________;
……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72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实验方案
(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0 s时,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    ,Y的转化率为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10 s后的某一时刻(t1)改变了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像的是    。 

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 B.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
C.t1时刻,缩小了容器体积 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为:FeO(s)+CO(g)Fe(s)+CO2(g)ΔH>0,已知1 373 K时K=0.263。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平衡常数K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1 373 K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 mol/L,c(CO)="0.1" 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v(正)    v(逆)(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据报道,在300 ℃、70 MPa 条件下,由CO2和H2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该合成对解决能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已知25 ℃、101 kPa条件下,1 g乙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释放出a kJ能量,请写出该条件下乙醇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 
(2)由CO2和H2合成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g)+6H2(g)CH3CH2OH(g)+3H2O(g)。实验测得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正反应的ΔH   0(填“>”、“<”或“=”); 
②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3)对于该化学平衡,为了提高H2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升温B.加压
C.加催化剂D.增加CO2的浓度
(4)现有甲、乙两装置,甲装置为原电池,乙装置为电解池。

①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若甲中有0.1 mol CH3CH2OH参加反应,则乙装置中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共为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已知CO2(g)+H2(g)CO(g)+H2O(g)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如下表:

t/℃
700
800
850
1 000
1 200
K
2.6
1.7
1.0
0.9
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正向反应是___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2)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填编号)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c(CO2)=c(CO)
C.生成a mol CO2的同时消耗a mol H2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E.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3)在850 ℃发生上述反应,以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恒容反应器中,其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有________(选填A、B、C、D、E)。
 
A
B
C
D
E
n(CO2
3
1
0
1
1
n(H2
2
1
0
1
2
n(CO)
1
2
3
0.5
3
n(H2O)
5
2
3
2
1
 
(4)在850 ℃时,可逆反应:CO2(g)+H2(g)CO(g)+H2O(g),在该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下:
时间
/min
CO2
(mol·L-1
H2
(mol·L-1
CO
(mol·L-1
H2O
(mol·L-1
0
0.200
0.300
0
0
2
0.138
0.238
0.062
0.062
3
c1
c2
c3
c3
4
c1
c2
c3
c3
 
则3 min~4 min平衡后c3=________mol·L-1,C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及热值等问题。
已知:CO(g)+H2O(g) H2(g)+CO2(g)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400
 
500
 
800
 
平衡常数K
 
9.94
 
9
 
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800℃发生上述反应,以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恒容反应器,其中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有    (选填A、B、C、D、E);
 
 
n(CO)
 
n(H2O)
 
n(H2
 
n(CO2
 
A
 
1
 
5
 
2
 
3
 
B
 
2
 
2
 
1
 
1
 
C
 
3
 
3
 
0
 
0
 
D
 
0.5
 
2
 
1
 
1
 
E
 
3
 
1
 
2
 
1
 
(2)在1L密闭容器中通入10 molCO和10 mol水蒸气,在500℃下经过30s达到平衡,则30s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已知在一定温度下,C(s)+CO2(g)2CO(g)平衡常数K;K的表达式             
C(s)+H2O(g)CO(g)+H2(g) 平衡常数K1
CO(g)+H2O(g)H2(g)+CO2(g)平衡常数K2
则K、K1、K2之间的关系是:    
(4)某温度下C(s)+CO2(g)2CO(g)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
A.c(CO2)=c(CO)            B.K不变                C.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D.v(CO)=2v(CO2)       E.c(CO)保持不变         F.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5)如图1所示,在甲、乙两容器中都充入1molC和1molCO2,并使甲、乙两容器初始容积相等。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C(s)+CO2(g)2CO(g),并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变。已知甲容器中
CO2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请在图2中画出乙容器中CO2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图1                                       图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