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用干燥的pH试纸检测碳酸钠溶液、氯水、稀醋酸的pH
B.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可用蘸有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
C.需用某浓度的NaOH溶液450 mL,则配制时应选用450 mL的容量瓶
D.将液溴 、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置于冷暗处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指导冲关 第11练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B.将足量盐酸加入混有少量CaCO3杂质的Na2SO4中可除去杂质
C.将混有少量HCl的Cl2通入NaOH溶液中除去HCl
D.将Fe(OH)3固体加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指导预测押题练习卷(三) (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绿原酸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16H18O9
B.能与Na2CO3反应
C.能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D.0.1 mol绿原酸最多与0.8 mol NaOH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指导预测押题练习卷(一) (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为放出萃取溴水后的苯层
B.装置②为喷泉实验
C.装置③可用来吸收HCl气体
D.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④可用于制备少量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滚动练4 化学实验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试验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滚动练3 元素及其化合物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综合利用转炉煤气[CO(60~80%)、CO2(15~20%)及微量N2等]和硫酸工业尾气中的SO2,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保险粉(Na2S2O4),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转炉炼钢时,存在反应:Fe3C(s)+CO2(g)??2CO(g)+3Fe(s),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
(2)煤气净化时,先用水洗再用NaOH溶液洗涤,其目的是________。
(3)从滤液中回收甲醇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回收的盐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种化学式)。
(4)合成保险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险粉、H2O2均可用于纸浆漂白,写出保险粉与过量的H2O2,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盐等物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滚动练3 元素及其化合物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 )
A.甲醇 B.天然气 C.液化石油气 D.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滚动练2 化学基本理论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于25℃时pH为12的氨水,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2mol·L-1
B.c(NH4+)+c(NH3·H2O)=1.0×10-12mol·L-1
C.与等体积、pH=2的盐酸混合后所得的溶液中:c(NH4+)>c(OH-)>c(Cl-)>c(H+)
D.加入一定量pH=2的醋酸溶液混合后所得的溶液中:c(CH3COO-)+c(OH-)=c(NH4+)+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专题练习卷二(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燃料电池,它有两个涂覆着酶的电极,处于充满空气和少量氢气的玻璃槽中,由于气体可以混合从而省去了昂贵的燃料隔离膜。下列对其工作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电池工作过程中,H+浓度不断增大
B.该电池在高温环境下能提供更好的动力
C.该电池负极反应为:H2-2e-=2H+
D.该电池正极反应为:O2+4e-=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