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分)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I、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搅拌、过滤。并进行如下实验

(1)、请完成表格中的填空:

实验步骤

实现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往滤渣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过滤,往所得滤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继续加入过量稀盐酸

          

 

II、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定量测定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C中生成的BaCO3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2)、实验过程中先后两次鼓入空气,第二次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3)、C中反应生成BaCO3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标号)。

A.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CO2气体

B.滴加盐酸不宜过快

C.在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

D.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

(5)、实验中准确称取8.00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3.94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6)、某同学提出将C中的Ba(OH)2换成浓H2SO4 ,通过测定D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也可以测定CaCO3的含量,假设反应前D装置的质量为m1,实验结束后D装置的质量为m2,则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        。实验证明按此测定的结果偏高,原因是       

 

(16分)(1)、①Al(OH)3+OH=AlO2+2H2O (1分);

②有白色沉淀产生(1分)

③AlO2+CO2+2H2O=Al(OH)3↓+HCO3 (1分);④沉淀溶解,有气体产生(1分)

(2)、驱赶残留在装置中的CO2以使生成的CO2完全被吸收 (2分)

(3)、CO2+Ba(OH)2 =BaCO3↓+H2O (2分)

(4)、CD (2分) 

(5)、0.25(25%)(2分) 

(6)、(2分) D装置吸收反应生成的CO2外,还会吸收挥发出的HCl,同时空气中的H2O和CO2 也会进入D装置。使m2-m1偏大(2分)。

解析: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填空题

(12分)手持技术又称掌上技术,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成
的定量采集各种常见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某研究小组利用手持技术,获得8.34gFeS04·7H20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78℃时固体物质M的化学式:             
(2)取适量380℃时所得的样品P,隔绝空气加热至650℃,得到一种固体物质Q,同时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且两种气体的组成元素相同,摩尔质量相差16,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2)中生成的气态物质,并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不考虑装置内空气的影响)。

①试剂X的名称是             
②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c            
③充分反应后,利用装置Ⅲ中圆底烧瓶内混合物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其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向圆底烧瓶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直至沉淀完全;第二步:过滤混合物,在过滤器上将沉淀洗净后,烘干并冷却至室温,称重。第三步:继续烘干、冷却并称量直至连续两次 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Wg,则已分解的P的质量为                 (填计算式)。
④上述测得P的质量比实际分解质量要小,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 16分)某兴趣小组拟利用如下图装置探究验证干燥的Cl2和潮湿的Cl2有无漂白性。

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的主要玻璃仪器有:导管、酒精灯、圆底烧瓶、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装置中的试剂应为            ,作用为                         
(2)按气体从左向右流向将各装置依次连接起来(填接口标号): a 接    
                              
(3)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B中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为了确证是HClO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         
                                                                           
(5)烧杯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为保证实验安全,当氯气以每分钟1.12L(标准状况)的流速匀速通入时,若实验需耗时4分钟,小烧杯中盛4 mol·L1的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应为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2分)手持技术又称掌上技术,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成

的定量采集各种常见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某研究小组利用手持技术,获得8.34gFeS04·7H20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78℃时固体物质M的化学式:             

(2)取适量380℃时所得的样品P,隔绝空气加热至650℃,得到一种固体物质Q,同时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且两种气体的组成元素相同,摩尔质量相差16,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2)中生成的气态物质,并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不考虑装置内空气的影响)。

①试剂X的名称是             

②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c            

③充分反应后,利用装置Ⅲ中圆底烧瓶内混合物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其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向圆底烧瓶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直至沉淀完全;第二步:过滤混合物,在过滤器上将沉淀洗净后,烘干并冷却至室温,称重。第三步:继续烘干、冷却并称量直至连续两次 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Wg,则已分解的P的质量为                 (填计算式)。

④上述测得P的质量比实际分解质量要小,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0110 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在苹果、香蕉等水果的果香中存在着乙酸正丁酯,它常用于硝化纤维及漆类的溶剂。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乙酸正丁酯
(Ⅰ)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1.5mL(9.25g,0.125mol)正丁醇和7.2mL(7.5g,0.125mol)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摇匀,投入1~2粒沸石。按图(上图)安装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打开冷凝水,反应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回流。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反应瓶中。反应达到终点后,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量。
(Ⅱ)产品的精制
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到入分液漏斗中,用10 mL水洗涤,有机层继续用10 mL10%Na2CO3 洗涤至中性;再用10 mL 的水洗涤,最后将有机层到入小锥形瓶中,用无水可硫酸镁干燥。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滤入50 mL 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124-126 ℃的馏分。称量,得到产品的质量11.34g。
(1)冰醋酸在低温时凝结成冰状固体(熔点16.6℃)。取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冷水应该从冷凝管_________(填a或b)管口通入;
(2)判断反应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分水器的使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采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反应速率和提高产品产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产品的精制过程中,第一次水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水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_放入小锥形瓶中。
(5)该实验过程中,生成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