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操作要求和现象的是                    (   )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18分)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I.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充分搅拌、过滤。
(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 NaOH溶液,过滤。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1)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定量测定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C中生成的BaCO3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3)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了可搅拌B、C中的反应物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中反应生成BaC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a.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CO2气体
b.滴加盐酸不宜过快
c.在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
d.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
(7)实验中准确称取8.00 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3.94 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8)有人认为不必测定C中生成的BaCO3质量,只要测定装置C在吸收CO2前后的质量差,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证明按此方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10分)实验室常利用甲醛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
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 mol(CH2)6N4H与1 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Ⅰ 称取样品1.500 g。
步骤Ⅱ 将样品溶解后,完全转移到250 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Ⅲ 移取25.00 mL样品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 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 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根据步骤Ⅲ填空:
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________。
A.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B.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④滴定达到终点时,酚酞指示剂由________色变成______色。
(2)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次数
待测溶液的体积/mL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1.02
21.03
2
25.00
2.00
21.99
3
25.00
0.20
20.20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 0 mol·L-1,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中,不分层的是
A.苯和水B.酒精和水C.油和水D.三氯甲烷和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实验室里需要480mL 0.10mol/L的CuSO4溶液,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12.5g胆矾(CuSO4·5 H2O),溶于500mL水配成溶液
B.称取12.0g胆矾(CuSO4·5 H2O),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1.0g CuSO4,配成500mL溶液
D.称取12.5g胆矾(CuSO4·5 H2O),配成500mL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6分)某课外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测定某些装置中试剂的质量变化,探究某孔雀石[化学式为aCuCO3·bCu(OH)2,a、b为正整数]中各元素的质量关系。

①为使数据准确,还需补充装置,请你在方框内绘出装置图并写出试剂名称;(注:碱石灰可看作烧碱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②向装置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     ________                        
丙装置中药品的名称为________       
实验时,该药品未见明显变化,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连续两次加热、鼓气、冷却、称量甲装置的质量,质量差不超过0.1 g,判断该孔雀石已完全分解。
④更精确的测定得出如下数据:孔雀石受热后完全分解,固体由16.52 g变为12.00 g,装置乙增重1.44 g。写出该孔雀石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14分)高效净水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组成可表示为[AlFe(OH)nCl6-n]m,该物质广泛应用于
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1)为检测PAFC中Al和Fe含量,采用如图所示流程进行。

回答下列问题:
①PAFC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②步骤I中的试剂A是______       ___(填“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③步骤Ⅱ的名称是              
④步骤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某工厂欲以工业废料(金属铝、铁及其氧化物)为原料制取PAFC,设计如下流程:

①所得酸性溶液中,不能确定是否一定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
A、Al3+        B、Fe2+       C、Fe3+       D、H+
为证明该离子确实存在,可采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酸性溶液中加入试剂X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8分)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并且浓度不同,氧化能力也不同。
(1)质量分数为63%,密度为 1.5 g·cm3的浓硝酸,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2)某学习小组为比较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不同,需配制100mL 3 mol·L1稀硝酸,他们需要量取上述浓硝酸          mL;如下图所示仪器,在配制过程中不需用到的是          填序号)。

          A     B     C      D         E
除图中已有的仪器外,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中和滴定实验⑴取体积相同(25mL)的两份溶液,将其中一份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中和上述两份溶液。若中和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那份溶液消耗盐酸的体积为,中和另一份溶液消耗盐酸的体积为,则(1)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的关系是 。(2)以酚酞为指示剂时,的关系是  
⑵某烧碱样品含少量不与酸作用的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
A.在250mL的容量瓶中定容配成250mL烧碱溶液
B.用移液管移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滴几滴指示剂甲基橙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杯中用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C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节液面,记下开始读数为V1
E. 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至终点,记下读数V2
回答下列各问题:(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字母填写)            → D →    
(2)滴定管的读数应注意     
(3)E中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     。(4)D步骤中液面应调节到     ,尖嘴部分应     
(5)滴定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     ,终点时颜色变化是     
(6)若酸式滴定管不用标准硫酸润洗,在其它操作均正确的前提下,会对测定结果(指烧碱的纯度)有何影响?(指偏高、低或不变)            (7)该烧碱样品纯度的计算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