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红色玻璃是在玻璃中均匀掺入Cu2O而制得的固溶胶。红色玻璃中的Cu2O胶粒的直径(    )

A.介于1 nm到10 nm之间

B.介于1 nm到100 nm之间

C.介于10 nm到100 nm之间

D.大于100 nm

解析:胶粒的直径都介于1 nm到100 nm之间。

答案: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D均为常见物质,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A、C是气体,且常温下,A是气体、C是固体、D是温室气体,则
①D的电子式是

②已知C(s)+A(g)=D(g)△H=-393.5kJ/mol;
2B(g)+A(g)=2D(g)△H=-566.0kJ/mol;
则2C(s)+A(g)=2B(g) 的反应热△H=
-221
-221
kJ/mol.
(2)若A是一种可溶性碱,B是一种可溶性盐,B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玻璃,则
①D的化学式可能是
CaCO3或CO2
CaCO3或CO2

②将少量的C溶液滴入A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CO3-+Ba2++OH-=BaCO3↓+H2O
HCO3-+Ba2++OH-=BaCO3↓+H2O

(3)若A是一种一元酸,B、C、D都是金属,D是亮红色固体,且B、C在A的浓溶液中钝化,则由A的浓溶液与C、D组成的原电池电极反应式是负极:
Cu-2e-=Cu2+
Cu-2e-=Cu2+
;正极:
2NO3-+2e-+4H+=2NO2↑+2H2O
2NO3-+2e-+4H+=2N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高中化学教材的几次改版中该实验曾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演示方法,分别如图中甲、乙、丙所示:

(1)现按图甲所示的方法,在室温时,向盛有Ca(HCO32溶液的水槽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BD
ABD
(填字母).
A.钠浮在液面上,并四处游动,最后消失     B.钠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
C.反应开始后,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D.恢复到室温时,烧杯底部有固体物质析出
(2)请补充并完成甲实验中从试剂瓶中取出钠到向水槽中投入钠的有关操作: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生上用小刀切成绿豆大小的钠粒,并将多余的钠放回试剂瓶中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生上用小刀切成绿豆大小的钠粒,并将多余的钠放回试剂瓶中
→用镊子夹取切好的金属钠投入到盛有Ca(HCO32溶液的烧杯中.
(3)按图乙所示方法来收集产生的气体,需将钠包好,再放入水中.取相同质量的钠按下列几种情况收集产生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最大的是
A
A

A.用铝箔包住钠    B.用锡箔包住钠    C.直接将钠投入的水中
(4)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按图丙方法进行实验,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并塞紧带有钠的塞子,共排出水的体积为16.8mL,待钠反应结束后,干瘪的带塞矿泉水瓶恢复成原状,假设瓶内、瓶外均属于标准状况,则所用的钠的质量为
0.0345
0.0345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探究,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经。

【实验1】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硫酸铜固体外,在铜丝表面还有黑色固体甲生成,甲中可能含有黑色的CuO、CuS、Cu2S。查阅资料:CuS和Cu2S均为黑色固体,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空气中煅烧,均转化为CuO和SO2。为了探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1)上述实验装置除了有尾气吸收装置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                  

(2)固体乙在空气中煅烧时,使用的实验仪器除了玻璃棒、三脚架、酒精灯外,还必须有              

(3)确定乙是否煅烧完全的操作是                                             

(4)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尾气吸收装置未画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

(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

D装置中:溶液变红

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 振荡后,CCl4层无明显变化。

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6)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异常的变化: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ⅰ.(SCN)2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Cl2>(SCN)2

ⅱ.Cl2和Br2反应生成的BrCl呈红色,沸点约5℃,与水发生水解反应。

ⅲ.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①请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化学用语)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             

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                                           

②欲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本题为选做题,包括A、B两题。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考生答A题,选学《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答B题,每位考生只可选做1题。若两题都作答,则以A题计分。

A.《化学与生活》

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回答下列问题:

⑴(5分)①世博园地区的改造提升了上海的环境质量,位于规划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红棕色烟尘的困扰。你认为棕红色烟尘是 

A.CaCO3粉尘    B.P2O5粉尘    C.Fe2O3粉尘    D.SiO2粉尘

②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处理废水时加入明矾可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明矾的化学式为   ▲   ;利用漂白粉可用来杀菌消毒,工业上利用氯气和石灰水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③世博会期间,为了确保空气质量的优良率,人们需要定时测定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来计算出空气污染指数。因此,人们需要监测的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以外,还有  ▲ 

⑵(5分)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它由钢筋混凝土、7000多块红色铝板和1200多块玻璃等建成。

①钢筋混凝土     (选填“是”或“不是”)复合材料。

②生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玻璃都需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③石英玻璃化学稳定性强、膨胀系数小,是一种特种玻璃,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  ;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实际上不是硅酸盐材料,而是一种   ▲  

(选填“橡胶”或“纤维”或“塑料”)有机玻璃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 ▲   反应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⑶(5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①现在人们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物质的量相同的乙醇与汽油(设为C8H18)均完全燃烧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人们已尝试使用 ▲   作为汽车燃料可真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②世博停车场,安装有汽车尾气催化光解设施,它能将汽车尾气中CO和NOx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CO和NOx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世博会期间将用可降解的“玉米塑料”替代一次性饭盒、并可被用来制作世博会证件及胸卡,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    污染。

B.《有机化学基础》

⑴为了检验和除去下表中的各种所的杂质(括号里的物质),请从①中选出适当的检验试剂,从②中选出适当的除杂试剂,将所选的答案的括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物     质

检验试剂

除杂试剂

甲烷(乙烯)

酒 精(水)

①检验的试剂:

A.无水硫酸铜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溴水   D.氢氧化钠溶液

②除杂试剂:a.无水硫酸铜   b.乙酸   c.新制的生石灰   d.溴水

③写出除杂时,乙烯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⑵如右图,在左试管中先加入2mL 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         入3mL浓硫酸,再加入2 mL乙酸,充分摇匀。在右试管中加入5mL饱和Na2CO3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左试管小火加热3~5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右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实验生成的乙酸乙酯,其密度比水   ▲   ,是有特殊 ▲   味的液体。分离右试管中所得乙酸乙酯和Na2CO3溶液的操作为(只填名称)     ▲     ,所需主要仪器为   ▲     。反应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    ▲     

⑶A、B、C、D四种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

 

 

已知D的化学式为C4H8O2,则:

①A、B、C的结构简式:A    ▲     、B      ▲   、C    ▲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A→B:                ▲                        

C→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中学09-1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三)(化学) 题型:填空题

 本题为选做题,包括A、B两题。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考生答A题,选学《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答B题,每位考生只可选做1题。若两题都作答,则以A题计分。

A.《化学与生活》高.考.资.源.网

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回答下列问题:

⑴(5分)①世博园地区的改造提升了上海的环境质量,位于规划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红棕色烟尘的困扰。你认为棕红色烟尘是  

A.CaCO3粉尘    B.P2O5粉尘    C.Fe2O3粉尘    D.SiO2粉尘

②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处理废水时加入明矾可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明矾的化学式为   ▲   ;利用漂白粉可用来杀菌消毒,工业上利用氯气和石灰水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③世博会期间,为了确保空气质量的优良率,人们需要定时测定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来计算出空气污染指数。因此,人们需要监测的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以外,还有  ▲ 

⑵(5分)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它由钢筋混凝土、7000多块红色铝板和1200多块玻璃等建成。

①钢筋混凝土     (选填“是”或“不是”)复合材料。

②生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玻璃都需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③石英玻璃化学稳定性强、膨胀系数小,是一种特种玻璃,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  ;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实际上不是硅酸盐材料,而是一种   ▲  

(选填“橡胶”或“纤维”或“塑料”)有机玻璃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  ▲   反应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⑶(5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①现在人们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物质的量相同的乙醇与汽油(设为C8H18)均完全燃烧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人们已尝试使用  ▲   作为汽车燃料可真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②世博停车场,安装有汽车尾气催化光解设施,它能将汽车尾气中CO和NOx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CO和NOx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世博会期间将用可降解的“玉米塑料”替代一次性饭盒、并可被用来制作世博会证件及胸卡,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    污染。

B.《有机化学基础》

⑴为了检验和除去下表中的各种所的杂质(括号里的物质),请从①中选出适当的检验试剂,从②中选出适当的除杂试剂,将所选的答案的括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物     质

检验试剂

除杂试剂

甲烷(乙烯)

酒 精(水)

①检验的试剂:

A.无水硫酸铜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溴水   D.氢氧化钠溶液

②除杂试剂:a.无水硫酸铜   b.乙酸   c.新制的生石灰   d.溴水

③写出除杂时,乙烯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⑵如右图,在左试管中先加入2mL 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         入3mL浓硫酸,再加入2 mL乙酸,充分摇匀。在右试管中加入5mL饱和Na2CO3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左试管小火加热3~5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右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实验生成的乙酸乙酯,其密度比水   ▲   ,是有特殊  ▲   味的液体。分离右试管中所得乙酸乙酯和Na2CO3溶液的操作为(只填名称)     ▲     ,所需主要仪器为   ▲     。反应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    ▲     

⑶A、B、C、D四种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

 

 

已知D的化学式为C4H8O2,则:

①A、B、C的结构简式:A    ▲     、B      ▲   、C    ▲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A→B:                 ▲                        

C→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