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由K2SO4、Al2(SO4)3、H2SO4及KAl(SO4)2·12H2O组成的混合溶液,测得c(H+)=0.1 mol·L-1,c(Al3+)=0.4 mol·L-1,c(SO42-)=0.8 mol·L-1,则c(K+)为( )
A.0.15 mol·L-1 B.0.2 mol·L-1 C.0.3 mol·L-1 D.0.4 mol· L-1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无色溶液可能含I-、NH4+、Cu2+、SO32-中的若干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则下列关于溶液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肯定不含I- ②肯定不含Cu2+ ③肯定含有SO32- ④可能含有I— ⑤可能含有SO32-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生研究小组欲探究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产生的蓝绿色沉淀组成,小组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1:沉淀为Cu(OH)2;
假设2:所得沉淀为_ ;
假设3:所得沉淀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可表示为nCu(OH)2·mCuCO3]。
【查阅资料】无论是哪一种沉淀受热均易分解(假设均不含结晶水)。
【物质成分探究】
步骤1:将所得悬浊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
步骤2:甲同学取一定量所得固体,用气密性良好的如图装置(夹持仪器未画出)进行定性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2中的沉淀是为 。
(2)假设1中沉淀为Cu(OH)2的理论依据是 。
(3)无水乙醇洗涤的目的 。
(4)若反应后A中蓝绿色固体变黑,C中无明显现象,证明假设__________(填写序号)成立。
(5)乙同学认为只要将上图中B装置的试剂改用___________试剂后,便可验证上述所有假设。
(6)乙同学更换B试剂后验证假设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 ____。
(7)在假设3成立的前提下,某同学考虑用Ba(OH)2代替Ca(OH)2,测定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若所取蓝绿色固体质量为27.1g,实验结束后装置B的质量增加2.7g,C中的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9.7g。则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NH4HSO4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SO42﹣)>c(NH4+)>c(H+)>c(OH﹣)
B.25℃ 时,将 a mo1L﹣l 氨水与 0.01 moIL﹣1 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完全时溶液中c(NH4+)=c(C1﹣),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
C.某温度下,相同体积、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pH随溶液体积V变化的 曲线如图所示。Ⅱ为醋酸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且a、b两点水的电离程度:a<b
D.已知298K时氢氰酸(HCN)的Ka=4.9×10﹣10、碳酸的Ka1=4.4×10﹣7,Ka2=4.7×10﹣11,据此可推测将氢氰酸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 H2、O2、熔融盐 Na2CO3 组成燃料电池,采用电解法制备 Fe(OH)2,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 P端通入CO2。通电一段时间后,右侧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且较长时间不变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Y 两端都必须用铁作电极
B.不可以用 NaOH 溶液作为电解液
C.阴极发生的反应是:2H2O+2e-=H2↑+ 2OH-
D.X 端为电解池的阳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可以得到烯烃
B. 石油的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C. 石油分馏出的各馏分均是纯净物
D. 煤干馏产生的煤焦油经分馏可得到芳香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金属和硝酸反应,已知被还原的硝酸和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若己知还原产物唯一,则还原产物为
A. N2 B. N2O C. NO D. 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于1LH2SO4和HNO3的混合溶液,若H2SO4和HNO3物质的量浓度存在如下关系:c(H2SO4)+c(HNO3)=1.2mol·L-1,则理论上最多能溶解铜的物质的量为
A. 0.80mol 0.72mol B. 0.45mol C. 0.4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