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溶液培养法培养某植物时,若用32P标记培养液中的KH2PO4,则一段时间后在叶肉细胞中能够检测到放射性的物质有
A. 核糖核酸 B. 葡萄糖 C. 淀粉 D. 水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肽”其分子式是C55H70O19N10 , 将其彻底水解后只能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见图),则参与该毒性肽合成的谷氨酸分子数是( )
A.4
B.3
C.2
D.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果蝇进行相关处理后,其X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隐性致死突变、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或不发生突变等情况,遗传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出上述四种情况.实验时,将经相关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 , 使Fl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为隐性突变,则F2中表现型比值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
B.若不发生突变,则F2中表现型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
C.若为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1:2
D.若为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取一段长5cm的葱茎,将其纵切至4cm处.由于纵切的葱茎使薄壁的内层细胞摆脱了厚壁的表皮细胞的束缚,其中内层细胞比外层表皮细胞扩张能力强,扩张速度更快,从而使葱茎向表皮外弯曲,切后的形状如图,将它作为对照.再取另外四节葱茎做同样的处理,将它们分别置于a至d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30分钟后,葱茎形状记录如下.据此判断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为( )
蔗糖溶液 | a | b | c | d |
葱茎形态 |
A.a>b>c>d
B.a>c>d>b
C.b>d>c>a
D.b>a>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对细胞学说的内容及其建立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②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③技术对科学发展有推动作用 ④科学发展是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染色体的断裂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不能进入子细胞核中,而在细胞溶胶中形成圆形结构,称为微核。通过染色可观察到微核,常用含微核的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总数的比例(微核率)来检测有毒物质对细胞的危害程度。某研究小组应用微核检测技术探究不同浓度的氯苯对人类细胞的危害程度。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补充完成实验思路及其它小题。
材料和用具:人成纤维细胞悬浮液、培养液、0.1mg/L氯苯溶液、染色液、显微镜、细胞培养瓶、二氧化碳培养箱等。(染色和制作装片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步骤:
①配制 , 分别等量加入到细胞培养瓶中,另设一只培养瓶不加氯苯化合物,并编号;
②向各培养瓶中加入
③取各培养瓶中培养液,
(2)绘制一个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系,并画出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3)检测微核时可用溶液作染色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请分析并回答:
(1)甲过程需以②为原料,在①的催化下完成.RNA病毒导致的疾病比DNA病毒导致的疾病更难治疗和预防是因为RNA病毒更容易 .
(2)若DNA的一条模板链上碱基序列GCC能指导一个氨基酸,则对应的tRNA上氨基酸是(脯氨酸的密码子为CCG,精氨酸的密码子为CGG,丙氨酸的密码子为GCC,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C).
(3)该细胞内有密码子种,rRNA的形成与有关,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部位最多可以有个密码子?上图中含有氢键的化合物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各细胞有可能在该动物的睾丸中找到
B.若甲细胞取自雄果蝇体细胞,则图中少画的一对染色体应为性染色体
C.若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丙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可能基因组成是ABC和ABC
D.乙图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以观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B. 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可以用清水溶解色素
C.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测CO2,溶液由蓝→绿→黄
D.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