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届甘肃、河北、新疆、贵州高三京海夏季大联考(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有些微生物能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但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I.在研究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在将提取的S型细菌物质与R型细菌混合后培养时,发现只有加人DNA,R型细胞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请问:如何利用肉眼知道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
Ⅱ.麻风杆菌能侵害人,可通过皮肤接触,或由飞沫传播,疾病潜伏期长,发病慢,病程长,如不进行治疗,往往发展至最终死亡。当人体感染麻风杆菌后所进行的免疫“效应阶段"是( )
A.淋巴因子→靶细胞 | B.效应T细胞→靶细胞 |
C.T细胞→效应T细胞 | D.效应B细胞→抗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广西桂林十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生物) 题型:综合题
谷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小分子,谷氨酸钠是它的钠盐,是味精等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氨基酸中,谷氨酸是产量最大的种类之一。
(1)如果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携带谷氨酸的转运RNA如右图所示,可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为______________。
(2)我国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和黄色短杆菌等,
下列生物中与这些菌种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的有_____________。
A.噬菌体 | 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C.禽流感病毒 |
D.肺炎双球菌E.酵母菌 G.硝化细菌H.乳酸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广西桂林十八中2010-2011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生物) 题型:选择题
谷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小分子,谷氨酸钠是它的钠盐,是味精等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氨基酸中,谷氨酸是产量最大的种类之一。
(1)如果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携带谷氨酸的转运RNA如右图所示,可知谷氨酸的密码子为______________。
(2)我国微生物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和黄色短杆菌等,
下列生物中与这些菌种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的有_____________。
A.噬菌体 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C.禽流感病毒
D.肺炎双球菌 E.酵母菌 G.硝化细菌 H.乳酸菌
(3)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成分,主要有葡萄糖、氨水、磷酸盐、生物素等,发酵装置如右图所示,可以判断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型。某厂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中出现了大量的乳酸,其原因很可能是______ ________。
(4)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氨水,它不仅是细菌生长所需的 ,而且起到调节培养液_____________的作用,所以应该分次加入。
(5)某厂的发酵液曾不慎被噬菌体污染,菌群死亡殆尽,但人们却侥幸从中获得了少数可抵抗噬菌体的新菌种,细菌这种新性状的产生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
(6)上图所示连续培养的方法,以一定的速度不断添加新的培养基,同时又以同样的速度放出旧的培养基,此工艺流程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试阐述其原因(得答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甘肃、河北、新疆、贵州高三京海夏季大联考(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有些微生物能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但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I.在研究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在将提取的S型细菌物质与R型细菌混合后培养时,发现只有加人DNA,R型细胞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请问:如何利用肉眼知道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
Ⅱ.麻风杆菌能侵害人,可通过皮肤接触,或由飞沫传播,疾病潜伏期长,发病慢,病程长,如不进行治疗,往往发展至最终死亡。当人体感染麻风杆菌后所进行的免疫“效应阶段"是( )
A.淋巴因子→靶细胞 B.效应T细胞→靶细胞
C.T细胞→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抗体
Ⅲ.谷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小分子,谷氨酸钠是它的钠盐,是味精等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目前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
(1)常用的谷氨酸生产菌种除了谷氨酸棒状杆菌外,还有黄色短杆菌。这些菌种在基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2)如果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携带谷氨酸的转运RNA如右图所示,那么对应基因的碱基序列是 。
(3)某厂的发酵液曾不慎被噬菌体污染,菌群大量死亡,但人们却侥幸从中获得了少数可抵抗噬菌体的新菌种,这种新性状的产生来源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