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如下图所示,某微生物科研所为获得耐高温(55℃)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一系列筛选工作:

(1)为获得目的菌,在取样前要用牛(羊)粪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创造高温环境_______

(2)取样后为了_____________,还要利用选择培养基对目的菌进行培养。

(3)鉴别目的菌的培养基的成分为:羧基甲纤维素钠(CMC-Na)12.0g、NaCl4.0g、NaH2PO42.0gMgS04·7H200.3g、蒸馏水lOOmL、琼脂、刚果红,pH为7.0~7.4。分析培养基的成分及pH分析可知,该培养基中羧基甲纤维素钠(CMC-Na)是为目的菌提供_______的物质,所鉴定的目的菌属于______(填“细菌”或“真菌”)。

(4)在(2)(3)过程中培养温度应保持在________。鉴别目的菌通常使用的染色剂是_________

【答案】 堆肥(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由于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致使温度升高 增加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碳源 细菌 55℃ 刚果红

【解析】试题分析: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菌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常用的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

(1)堆肥(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由于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致使温度升高,所以为获得耐高温目的菌,在取样前要用牛(羊)粪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

(2)取样后还要利用选择培养基对目的菌进行培养,以增加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3)根据培养基的成分,该培养基中为纤维素高温分解菌提供碳源的物质是羧甲基纤维素钠;该培养基的pH为弱碱性,因此高温纤维素分解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4)根据提供信息已知,该菌耐55℃高温,因此在(2)(3)过程中培养温度应保持在55℃;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每次分别从I、II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I和II的小球必须一样多

B. I中D和d小球可以不一样多

C. 重复10次实验后,统计的Dd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D. 该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有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3次后含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A. 1/2B. 1/4C. 1/8D. 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的细胞内存在同时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

B. 癌细胞代谢旺盛的原因是因为细胞膜上糖蛋白数量增多

C. 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D. 脂质可以作为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同时也可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从显微镜下看到一个正在分裂的动物细胞,如图所示,则此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染色体数依次是(  )

A. 3,6,6,6

B. 3,12,12,6

C. 3,6,6,12

D. 3,12,12,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 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己、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在整个过程中,①所处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

B.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细胞②所处时期

C. 细胞③处于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D. ②④所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量之比均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以下是科学家采用不同方法培育良种牛的过程,a—h为操作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试管牛”技术的操作流程是__________(用字母和“→”表示)图中数字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用到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其目的是__________,经受精后可得到早期胚胎。用某染料鉴定胚胎细胞是否为活细胞时,发现活胚胎细胞不能被染色,其原因是活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h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能确定目的基因已经导人到受精卵,相应的运载体需要有__________以便于进行检测。

(4)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_____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_______处理,再植入到受体内。

(5)受体母牛必须和供体牛属于同一物种。移植后的胚胎能在受体子宫中存活的生理基础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为研究果蝇“昼夜节律”的发生机制,设法寻找果蝇体内在白天和夜间合成的某些蛋白质分子,若其合成量发生显著变化,且变化周期与一昼夜时长相近,则有可能与生物时钟产生的机制有关。实验研究的相关内容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翻译过程合成的。研究人员检测某种蛋白质的mRNA碱基序列后,通过_________过程获得cDNA,从而能在体外合成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

(2)研究者对一种目标研究物——PER蛋白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分离出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mRNA,缩写为per+。同时,发现在节律时长发生突变的果蝇个体内有异常信使perL,且含量比较结果如下图。

分析结果可知,含有per+的突变个体很可能其昼夜节律时长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4小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3)若人为诱导PER基因突变后,per+的合成量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则可确认控制PER蛋白质的基因就是生物体内的“时钟”。但也有人指出,这样的实验证据仍然不够充足,请利用PER的基因突变果蝇为材料补充必要的实验,检验上述结论。

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