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2)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填:一样多或更多、更少).
(3)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同时将氧浓度调节到点的对应浓度,目的都是 .
【答案】
(1)氧气浓度增加,厌氧呼吸受抑制
(2)一样多
(3)R;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解:(1)Q点氧气浓度是0,该点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QR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的作用越来越强,此时由于氧气浓度较低,有氧呼吸过程也很弱,因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下降.(2)BC为有氧呼吸过程氧气的吸收量,即有氧呼吸过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AB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AB=BC说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3)充入氮气,细胞呼吸速率降低,有机物的消耗量减少,有利于蔬菜保鲜、储存,因此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分析题图曲线可知,R点细胞总呼吸较低,该点有氧呼吸强度较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少,该点是有利于蔬菜的运输的最佳氧气浓度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将人成纤维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获得部分杂种细胞的过程(注:杂种细胞中只有人类的染色体会随机丢失,各种杂种细胞保留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表1表示几种杂种细胞中基因的存在与人体染色体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因素有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两种),再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种细胞。
(2)培养杂种细胞时,根据细胞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严格配制培养基,此外经常会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等天然成分。培养过程细胞需置于含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培养,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假如每种杂种细胞只保留了人的1条染色体,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考虑,杂种细胞可能有______________种。
(4)据表1 推测,第2染色体上有________________号基因,可进一步证明萨顿的假说即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A. 仅限于绿色植物 B. 仅限于自养生物
C. 全部自养生物和部分异养生物 D. 全部绿色植物、细菌和真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切除垂体的幼年大白鼠不会出现( )
A. 智力下降
B. 甲状腺重量下降
C. 血糖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
D. 血糖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细胞呼吸过程,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主要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
(2)在①~④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3)图中②、③过程中都有CO2产生,其场所分别是、 .
(4)人体成熟红细胞呼吸过程是(用图中标号回答).
(5)在图示条件下,氧气充足时,以C6H1218O6为呼吸底物,则18O的最终去向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曝于光下后,根据其吸收CO2量制成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的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幼嫩的芽
B.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 顶芽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
D. 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B. 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前膜,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生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