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为探究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与相应的环境因素有关,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实验选用对链霉紊敏感的原始大肠杆菌K12,培养基3、7、11中含有链霉素,其它培养基中不含链霉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对链霉紊敏感的原始大肠杆菌K12菌种涂布在培养基1的表面培养,接着通过上图“印章”将培养基1中的菌群对应“印”在培养基2、3上培养。培养基3的A点处有菌落生长,将培养基2中相应的A点位置上的菌落挑出少量移入试管4中,反复几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推测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并分析说明理由:               

(2)培养基3、7、11中的菌落具有             特性。逐一比较3号和2号培养基、7号和6号培养基、11号和10号培养基后发现,两培养基菌落数越来越接近,说明                。此现象的形成是      的结果。

(3)4号、8号试管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12号试管中的培养基除水、无机盐外,还必须含有                            等基本成分。

(4)微生物实验中对培养基、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通常所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法的标号依次是              。(①高压蒸汽灭菌  ②灼烧灭菌   ⑨化学消毒)

(5)若一培养基中有5种营养缺陷型菌株1、2、3、4、5,它们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它们都不能合成生长所必需的物质G,已知A、B、C、D、E都是合成G物质的必需中间产物,但不知这些物质合成的顺序,于是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这几种物质并分析了这几种物质对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这几种物质的合成顺序应是                

物质                             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

突变体                         A                B                C                 D                E                 G

    l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表示生长  一:表示不生长

 

【答案】

(1)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抗链霉素菌种是从没有接触过链霉素的细菌中获得的

  (2)抗链霉素    抗链霉素的菌种越来越纯       选择

  (3)培养增加大肠杆菌的数量        碳源和氮源及琼脂(凝固剂)

  (4)①②③

  (5)E—A—C—B—D—G

【解析】

试题分析:(1)反复几次实验,发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K12菌生长数量比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多,说明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抗链霉素菌种是从没有接触过链霉素的细菌中获得的;(2)培养基3、7、11具有链霉素是选择培养基,所以在该培养基中生存的微生物具有链霉素抗性,逐一比较3号和2号培养基、7号和6号培养基、11号和10号培养基后发现,两培养基菌落数越来越接近,抗链霉素的菌种越来越纯;(3)转到液体培养基中扩增大肠杆菌的数目;12是斜面培养基所以还要具有碳源和氮源及琼脂(凝固剂);(4)培养基采用①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②灼烧灭菌,实验操作者的双手⑨化学消毒,如75酒精;(5)由突变体1可知D—G,2可知B—D,4可知C—B,5可知A—C,所以是E—A—C—B—D—G。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江苏省姜堰中学高考生物模拟卷(二) 题型:071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r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

  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

  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

  ④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培养基的功能上看,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若在培养皿的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则培养皿中长出菌落颜色表现为________。

(2)

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________。

(3)

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

(4)

你认为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基本过程是:把长有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此平板上的菌落“真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平板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研究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的实验。

①首先将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稀释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1上,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位置相同的那几个菌落。
③将平板2上与平板3上位置相同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稀释涂布在平板5上。
④并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链霉素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2)3号、7号、11号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            ,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            
(3)你认为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4)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2014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与相应的环境因素有关?有人设计下列实验,以研究探讨该问题。实验选用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K12。培养基3、7、11中含有链霉素,其它培养基中不含链霉素。请据实验回答:

(1)将原始对链霉素敏感大肠杆菌K12菌种涂布在培养皿1的表面培养,接着通过右图“印章”将培养皿1中的菌群“印”在培养皿2、3上培养。“印章”位置保持不变。培养皿2、3根据其功能,分别称为       培养基、       培养基。“印章”使用前需作          处理。

(2)培养基2中的菌落是          ,培养基3中的菌落是              

(3)培养基3的A点处有菌落生长,将培养基2中相应的A点位置的菌落上挑出少量移入培养基4中。如图反复几次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微生物的突变是自发的还是环境因素导致的”:      ,原因是                                          

(4)培养液4、8中的菌液越来越少,但培养皿7、11中的菌落越来越多。你的解释是:                   

(5)要分离出单个菌落,除了本实验中的涂布法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法。

(6)上述不含链霉素培养基通常使用的是                ,下表是另一种培养基配方,该培养基具有

          作用。

成分

KH2PO4

Na2 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含量

1.4g

2.1g

0.2g

10.0g

1.0g

15.0g

(7)现有5种营养缺陷型菌株1、2、3、4、5,它们不能合成生长所必需的物质G,已知A、B、C、D、E都是合成G物质的必需中间产物,但不知这些物质合成的顺序,于是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这几种物质并分析了这几种物质对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表所示。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这几种物质的合成顺序应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选修I:生物技术与实践模块]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实验。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接种到不同的其它培养基上。

    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的实验。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合链霉素的平板a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茵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b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c上。经培养后,在平板c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第二步:对培养皿b和c进行比较,在平板b上找到与平板c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第三步:把平板b上与平板c上菌落相对应的一个部位L的菌落挑至不合链霉素的培养液d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e上。

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l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____,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2)从培养基的功能上看,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培养基。若在培养皿的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则培养皿中长出的菌落颜色表现为___________ 。

    (3)大肠杆菌抗链霉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_结构上,在基因工程中,该结构常被用作运载体。

(4)c、g、k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C培养皿中的菌落比a、b中的菌落少很多,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