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诊”模拟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I(12分)下图A~D段表示某细菌质粒的某基因,B表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1)请在图下方的方框内用箭头表示出RNA聚合酶在C上的移动方向。为使目的基因直接表达,目的基因插入的最佳位点是图中的 处(填数字序号)。
(2)在大规模生产中,需要将选育的工程菌菌种经过多次扩大培养,再进行接种,扩大培养应选用 期的细菌;从物理性质看,应选用 培养基。
(3)研究中发现,番茄体内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导致害虫无法消化食物而被杀死,人们成功地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玉米这种变异的来源是 。
(4)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该基因导入金茶花叶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经培养长成的植株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 。如果把该基因导入叶绿体DNA中,将来产生的配子中 (填“一定”或“不_定”)含有该抗病基因。
Ⅱ.(8分)报春花的花色表现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生化机制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开黄花的纯合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开白花的纯种植株的基因型是 。
(2)通过本图解说明基因与控制的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
(3)为了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黄色品种,某同学用开白花的纯种植株设计了如下实验:
I.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种子;
Ⅱ.F1种子种下得F1植株,F1自交得F2种子;
III. 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F2自交,并选择开黄色花植株的种子混合留种;
Ⅳ.重复步骤Ⅲ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4)①若F1植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定律。
②F2植株中开黄花和白花之比为 ,在这些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色纯合子占________。
③实验步骤III中,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并选择混合种植F2中开黄色花植株,使其自由交配,则F3中A基因频率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诊”模拟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I(12分)下图A~D段表示某细菌质粒的某基因,B表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1)请在图下方的方框内用箭头表示出RNA聚合酶在C上的移动方向。为使目的基因直接表达,目的基因插入的最佳位点是图中的 处(填数字序号)。
(2)在大规模生产中,需要将选育的工程菌菌种经过多次扩大培养,再进行接种,扩大培养应选用 期的细菌;从物理性质看,应选用 培养基。
(3)研究中发现,番茄体内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导致害虫无法消化食物而被杀死,人们成功地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玉米这种变异的来源是 。
(4)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该基因导入金茶花叶片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经培养长成的植株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 。如果把该基因导入叶绿体DNA中,将来产生的配子中 (填“一定”或“不_定”)含有该抗病基因。
Ⅱ.(8分)报春花的花色表现为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生化机制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开黄花的纯合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开白花的纯种植株的基因型是 。
(2)通过本图解说明基因与控制的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
(3)为了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黄色品种,某同学用开白花的纯种植株设计了如下实验:
I.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种子;
Ⅱ.F1种子种下得F1植株,F1自交得F2种子;
III. 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F2自交,并选择开黄色花植株的种子混合留种;
Ⅳ.重复步骤Ⅲ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4)①若F1植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定律。
②F2植株中开黄花和白花之比为 ,在这些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色纯合子占________。
③实验步骤III中,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并选择混合种植F2中开黄色花植株,使其自由交配,则F3中A基因频率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