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有机物。
(3)一般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_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6×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kJ。
(4)过程④表示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 。
(5)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CO2 强 2.8×107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群落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图1表示碳循环过程,①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在生物体内合成有机物的过程。②是指绿色植物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的过程。③是指动植物通过呼吸将含碳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④是指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的过程。⑤是指化石燃料的燃烧将有机碳转变成二氧化碳的过程。图2表示食物网,其中E为第一营养级,B、C、D表示第二营养级,A表示第三营养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绿色植物可通过过程①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3)②代表食物链,食物链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根据E=5.6×109kJ,B=1.3×108kJ,D=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第二营养级(B、C、D)获得的能量为5.6×109×10%=5.6×108kJ,其中C获得的能量为5.6×108-1.5×108-1.3×108=2.8×108kJ,故A获得的能量为2.8×108×10%=2.8×107kJ。
(4)过程④是指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形成无机物的过程。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故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5)碳循环的特点为:具有全球性,并且循环往复、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则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组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
B.澄清石灰水吸收的CO2分别是由A瓶和B瓶中的酵母菌产生的
C.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个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进行足球比赛时,有的运动员到了下半场会出现抽搐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运动员体力消耗太大,量供应不足
B.运动员体内的水分散失太多,体内的细胞大量失水
C.伴随着大量流汗,体内的钙盐流失太多,没有及时补充
D.体内的钠盐流失太多,出现了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提高物种多样性
B.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对人类意义不大
D.在牧场里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①中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