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请回答相关问题。
(1)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 。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 15 mmol/L、145 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 。
(2)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分级或反馈)调节。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 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 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 及细胞Y的______________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
(1)收缩? 神经递质? Na+? (2)分级? (3)促甲状腺(2分) 负反馈(2分)(4)淋巴因子(2分) 增殖、分化(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寒冷刺激,使汗腺分泌量减少,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减少,维持体温恒定。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寒冷环境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此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冲动产生之前,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远远小于细胞膜内,所以此处应该是钠离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由此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
抗体A 导致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由此可以看出,抗体A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类似的,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的话,会由于负反馈调节使含量下降,但是患者体内含量不会下降,所以体内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淋巴因子及细胞Y的增殖、分化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的激素调节以及免疫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需要水解200~300 mol ATP约40Kg重。下列有
关人体内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在细胞的含量很少但也能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ATP只由1个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和3个磷酸基团构成
C.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人体细胞活动提供的ATP最多[来源:]
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化学能,也可以转变为人体内的热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第二次联考高三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
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需要水解200~300 mol ATP。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在细胞的含量很少但也能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ATP只由1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3个磷酸基团构成
C.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人体细胞活动直接提供的ATP最多
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选择题
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需要水解200—300摩尔ATP,但人体细胞中ATP的总量只有约0.1摩尔。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C.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人体细胞活动提供的ATP最多
D.人体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09-2010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七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每天需要水解200-300摩尔ATP,但人体细胞中ATP的总量只有约0.1摩尔。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1摩尔ATP可以水解为1摩尔ADP和1摩尔游离的Pi
B.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C.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D.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磷酸提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