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图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受基因A/a控制,乙病受基因B/b控制,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
(1)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
(2)Ⅱ﹣8的旁系血亲是_____(填写数字序号),Ⅱ﹣6产生的精子可能是_____。
图1和图2为关于甲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分别被酶E、酶B和酶H单独和联合切割后,经电泳分离的图谱,可据此进行基因诊断。
(1)根据图1、图2判断,酶B在甲病正常基因上有_____个切割位点。
(2)II﹣8和II﹣9如再生一个小孩,若单独用酶B对这个小孩的甲病基因进行诊断,出现6.5kb片段的概率是_____。
据调查,某地有一男子存在染色体异常核型,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下图3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发生三条染色体会配对在一起,如下图4,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在分离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另一极。
(1)图3所示的异常染色体行为是_____。
A.交换
B.联会
C.螺旋化
D.着丝粒的分裂
(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
B.图3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1/4
【答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6、7、10、11、12 Ab、ab 1 3/4 BC AC
【解析】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旁系血亲是相对直系血亲而言的,它指与自己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与自己同出一源的血亲,图中Ⅱ-8的旁系血亲有Ⅱ-6、Ⅱ-7、Ⅲ-10、Ⅲ-11、Ⅲ-12。Ⅱ-6正常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Ⅱ-6的基因型为Aabb,可以产生Ab、ab两种配子。
(1)根据图1、图2判断,酶E有1个切点,酶B和E一共有两个切点,所以酶B在甲病正常基因上有1个切割位点。
(2)致病基因经过酶B单独切割和酶B、E一起切割后的结果相同,说明致病基因中没有酶B的切点,即酶B切割a基因后全部是6.5kb.Ⅱ-8(Aa)和Ⅱ-9(Aa)如再生一个小孩,若单独用酶B对这个小孩的甲病基因进行诊断,出现6.5kb片段(a基因)的概率是3/4。
(1)根据图1所示,可看出异常染色体行为是联会时期,正进行螺旋化,故选:BC。
(2)A、观察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就选择中期的细胞,A正确;
B、图1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畸变,B错误;
C、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根据染色体分离的不同情况,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即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C正确;
D、当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正常的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而能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且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A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二倍体玉米(2n=20)经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如图是该过程中不同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C.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D.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神经元之间除常见的化学突触(信息传递依赖神经递质)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由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两种突触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突触中,代表电突触的是_________。电突触的信息交流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_________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类似。
(2)图中化学突触的兴奋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填“A→B”或“B→A”)。当突触后膜兴奋时,会在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请你概括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细胞器)。
(5)若在甲图中用足够强度刺激A点,在B点检测电信号;或用相同强度刺激B点,在A点检测电信号,结果两者都检测不到电信号,请问原因一样吗?___________,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A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B.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C中
C.A、B、C、D依次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__。
(2)体内缺水时,水盐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除了增加产热的靶细胞外,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不同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腺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__________调节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取几株有5个叶片、株高相近的西红柿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实验开始先测定CO2浓度,12小时后,再测定CO2浓度,且以7种不同光照强度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2,实验结果见表格。
序号 | 温度℃ | 光照强度(%) | 开始CO2浓度 | 12h后CO2浓度(%) | 植物叶片数 |
1 | 25 | 0 | 0.35 | 0.368 | 5 |
2 | 25 | 10 | 0.35 | 0.342 | 5 |
3 | 25 | 20 | 0.35 | 0.206 | 5 |
4 | 25 | 40 | 0.35 | 0.289 | 5 |
5 | 25 | 60 | 0.35 | 0.282 | 5 |
6 | 25 | 80 | 0.35 | 0.280 | 5 |
7 | 25 | 95 | 0.35 | 0.279 | 5 |
(1)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实验的单因子变量是_____,控制条件是_____等。(至少回答出2点)
(2)表中序号1的目的是_____.序号2至7,实验前后用CO2浓度的变化值来表示_____。
(3)实验中7种光照强度各都只用1株植物,试评价该同学在实验设计时,实验原则运用的合理性。_____。
(4)试在下列方框内用曲线图表示该同学的实验结果。_____
(5)该同学对探究结果感到失望,因仍不能确切地知道哪种光照强度最好.下列建议合理的是_____。
A.继续增加光照强度
B.每种光强下进行3个重复
C.继续缩小相邻组别之间的光照强度差值
D.最后无需求出各组平均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质炎。下图是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仅有②和③
B.酶X是RNA复制酶,该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
C.①过程中核糖体与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D.完成一次②③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不等于嘧啶碱基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图为相关反射孤示意图。
(1)图反射弧中,a是______________。兴奋状态下,b处膜内外两侧电荷分布___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 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痛觉导致机体产热大量增加,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 恒定。这些变化不包括______________。
①立毛肌收缩 ②汗腺分泌加强
③抗利尿激素增多 ④皮肤血管舒张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的免疫反应是______________。
图示人体某细胞部分代谢途径与调节的部分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
(5)A细胞所处内环境为______________。
(6)结合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_。
①体内产生InR抗体 ②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③GLUT蛋白质缺失 ④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7)简述正常人A细胞中VLDL的主要去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在 ac 段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B.cd 段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 分子数比例都为 1:2:2
C.de 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
D.染色体和纺锤体都在 ef 时期消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