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可借助其表面的血凝素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后破坏细胞。患者常表现出高烧、流鼻涕、鼻塞和咽痛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若成功研制出某种流感疫苗,在感冒高发期,给人接种该疫苗,可激活人体对该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有识别该疫苗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流感病毒再次来袭时,接种该疫苗不一定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医学工作者研制出治疗流感的药物A,能破坏血凝素。为探究药物A是否还有其他的作用,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将年龄、体重等均相同的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先用同种流感病毒感染两组小鼠,然后一组注射药物A,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天后测得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A的其他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抗体、淋巴因子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记忆细胞 流感病毒是RNA病毒,易变异 能显著提高吞噬细胞和抗体的数量,或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体液免疫能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激活人体对该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在人及动物体中,识别该疫苗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记忆细胞。
(2)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因此当流感病毒再次来袭时,接种该疫苗不一定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3)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可知,实验组抗体数量与吞噬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可推测药物A的其他作用可能是能显著提高吞噬细胞和抗体的数量,或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体液免疫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蛋白质分子能被肽酶降解,至于哪一个肽键被断裂则决定于肽酶的类型。肽酶P能断裂带有侧链R4的氨基酸和相邻氨基酸的羧基基团之间的肽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图所示肽链肯定由五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 在肽酶P的作用下,经过脱水可以形成两条肽链
C. 肽酶P可以催化1处的化学键断裂
D. 该肽链中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各1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B. 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探究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在最适温度和pH(pH=b)下,测定在不同反应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下的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如图1),图2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pH 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需要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将___________。将反应体系中的缓冲液的pH调整为c后,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与未增加酶的浓度前相比,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将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3)酶的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淋巴因子中的干扰素在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特效药。通常只能从人体内获得,且获得的数量非常少。为了在体内获得大量的干扰素,有人把某种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几代后,细胞分裂就会停止。则选择下列哪种实验设计,既能使某种淋巴细胞在体外不断增殖,又能够获得大量干扰素( )
A. 用小鼠的效应B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B. 用小鼠的效应B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C. 用小鼠的效应T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D. 用小鼠的效应T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匈牙利学者拜尔(A.Paal)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A. 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 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 “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 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PCR技术的操作步骤依次是( )
A.高温变性、中温延伸、低温复性 B. 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
C.中温延伸、高温变性、低温复性 D. 中温延伸、低温复性、高温变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