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因为N、P元素等无机污染引起了藻类的大量繁殖,研究人员拟采用生物控制技术进行防治,对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及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湖泊中,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
(2)图甲显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香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的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功能。后来该地成为了风景名胜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_____________。
(4)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一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_____________,分解者获得的g中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_—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100%。
【答案】物种组成 水平结构 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就地保护 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第一 e/b
【解析】
1、物种组成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动物的分层是由于食物或生活的微环境的影响。
2、分析图甲:图甲显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题意可知,放养这些鱼类增加的是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的保护,如建立动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4、图乙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d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e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f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i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等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h表示生物遗体中包含的能量,图中①、②、③都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1)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测定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在湖泊中,随着水深的变化,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图甲显示:由于藻类大量生长繁殖,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故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
(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吞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建立风景名胜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来看属于就地保护。
(4)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g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的能量,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分解者获得的g、h中的能量依次来源于第一、第二营养级,即分解者获得的g中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由乙图可知,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b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e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水资源有限的地区,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并保持高生产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揭示脱落酸(ABA)在植物抗旱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研究。
(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___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作用的_____有机物。
(2)小麦含有9个ABA受体(R1~R9),测试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9种ABA受体的表达水平如图1所示:
选择_____作为ABA受体的代表,获得了该受体高水平表达的两个转基因小麦品系。在干旱条件下,随干旱时间延长转基因小麦品系水分散失情况以及气孔开度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ABA受体高水平表达_____了小麦对ABA的敏感性,从而_____了气孔开度和蒸腾作用。另外的研究还表明ABA受体高水平表达的转基因小麦光合活性增强,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测量了转基因品系和对照植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的耗水量、籽粒产量:
据图3可知,正常水分条件下ABA受体高水平表达_____(填“会”或“不会”)限制小麦的籽粒产量,而且能够提高_____。
(4)请完善上述(3)的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并说明原因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萝卜去皮后切成大小相同的数个小条,测定长度后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几组,然后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一定时间后取出,再次测定每组萝卜条的长度并取平均值,得到关系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浓度之前蔗糖进入了细胞
B. a浓度之后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C. a浓度时,细胞内的蔗糖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相等
D. 图中萝卜条长度的变化说明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 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 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 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 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流感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RNA)病毒,其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RNA和+RNA中嘌呤碱基等于嘧啶碱基
B. 过程①②③中能发生碱基配对的是过程①③
C. 图中过程消耗的ATP来自于流感病毒的细胞呼吸
D. 含32P标记的一RNA通过图示过程组装出来的子代病毒不含32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②乙图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
③丙图表示随pH从5升高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④丁图表示小鼠体内酶活性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利用载体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_________和_______(填图中标号)。
(2)物质从细胞膜低浓度一侧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3)图①和图②两种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膜成分中对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在图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中有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由甲、乙两种植物经育种学家逐步培育出己植物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种植物的花粉与乙种植物的卵细胞经过人工融合,培育得到丙植株,再在丙幼苗时期用____________(化学物质)处理,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丁植物。
(2)由丁植物经II过程培育成戊植物,该过程发生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将戊植物经III培育成己植物的过程,所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
(3)若B基因控制着植株的高产,D基因决定着植株的抗病性。让己种植物自交,子代高产抗病植 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理由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于患者都是男性,因此该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Ⅲ区段
B. 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II区段
C. 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概率较小
D. 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可位于X染色体上的I区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