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便有一半被挖尽。现在野生甘草资源已经枯竭。
材料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据材料一表明,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 。
(2)材料二表明,外来物种的侵入,会直接威胁到 。
(3)侵入的外来物种往往会迅速蔓延开来,主要是因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22
材料一 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材料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材料三 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对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开发利用。
(3)材料三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071
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材料一 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材料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材料三 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对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开发利用。
(3)材料三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1.1生物科学和我们练习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我国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稀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材料2: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
材料3: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材料1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3说明由于 入侵或引种到 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2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1.1生物科学和我们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我国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稀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材料2: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
材料3: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材料1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3说明由于 入侵或引种到 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