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的比例是( )
A.1:1:2:4 B.1:1:1:2 C.1:1:2:2 D.1:1: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示意图,U、V、W、X、Y代表参与光能转换的物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U在光合作用里的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B.V吸收光能后被激发,使H2O分解,产生电子流
C.W为CO2的还原剂,其能量是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来源之一
D.U至Y的能量转换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Ca2+、载体、氨基酸 D.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和酵母菌惟一共有的细胞器
B.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因此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内质网是细胞内有机物合成的“车间”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没有线粒体的细胞无法进行有氧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
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
D.盐酸有利于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不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现有两纯种小麦,一纯种小麦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I、II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 ,该方法称为 。方法II所示的育种方法是 。
(2)(三)过程获得的植株往往表现为 等特点;(四)过程使用的药剂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是 __________。
(3)方法II一般从F1经(五)过程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体占 ,若要在其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 ,让F1按该方法经(五)(六)过程连续进行2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5)如将方法I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
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